人民交通讯(韩杨)在湖南株洲湘江右岸淦田镇新坡里,由中交三航局承建的株洲港湖塘港区淦田作业区大唐华银码头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作为区域煤电运输关键枢纽,这座码头建成后将为周边产业发展与民生用电注入强劲动能。而项目建设者们,在筑牢能源运输“生命线”的同时,更将目光投向了当地一群特殊的孩子,用爱与陪伴为淦田镇留守儿童点亮成长之路。

初夏的湘江畔,微风裹挟水汽掠过梓湖小学。放学后的操场边,三年级学生小雨总静静坐在石阶上,望着江面上驶过的货轮——那是她心中“能载自己去广东见爸妈”的希望之舟。这样的场景,在淦田镇并非个例。项目团队进驻初期便调研发现,当地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仅梓湖小学447名在校生中,就有278名留守儿童,其中39名常年住校,夜晚宿舍里常有孩子抱着电话偷偷抹泪。
“建码头是为了‘暖万家’,咱不能让孩子们的成长‘缺温度’。”项目书记史文杰的这句话,成为全体建设者的共识。2023年6月,码头刚启动地基施工时,史文杰带领员工走访周边村落,看到一名男孩蹲在路边矮凳上写作业,昏黄的路灯将他的影子拉得细长。“孩子,咋不在家写?”“家里灯没这边亮,还能少想爸妈。”男孩的回答让在场建设者心头一酸。回到项目部,史文杰当即发起“湘江暖童”行动,员工们纷纷捐出绘本、文具,有人还在自家孩子的课外书扉页写下暖心寄语,把牵挂与鼓励折进书页里。
为了让这份期待落地延续,项目部精心打造“大唐码头小课堂”,身着蓝色工装的建设者们化身志愿者,带着精心准备的动画视频走进校园。“大家知道码头是做什么的吗?它就像大船的‘家’,咱们建的这座码头,能装下好几艘运煤大船,这些煤能转化成电能,让家里的灯、学校的电脑都亮堂堂的。”志愿者们用孩子易懂的语言,拆解工程知识,将码头建设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结。
课堂上,建设者们还和孩子们一起绘制湘江航线图。小雨总在爸妈打工的广东位置画一颗星星,志愿者陈卉见状笑着说:“码头的灯晚上会一直亮着,就像这星星,不管大船走多远都能找到方向;叔叔阿姨也会陪着你们,你们的成长永远不会‘停电’。”灯光映在孩子们眼中,与画纸上的星光交相辉映,勾勒出知识与陪伴交织的美好画面。
端午临近时,“蓝马甲”又化身“爱心守护者”,开展“粽香传情,与爱‘童’行”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当天,梓湖小学多媒体教室里飘满粽香。校长刚说完“今天让‘蓝马甲’叔叔阿姨陪大家过个热闹的端午”,孩子们就围了上来。五年级的小周手笨,粽叶折了好几次都没成漏斗状,志愿者陈卉握着他的手一步步教:“先把粽叶卷成小喇叭,装米时轻轻按实,不然煮的时候会‘露馅’。”十分钟后,小宇举着自己包的歪扭粽子,骄傲地向同学展示,眼里闪着光。包粽间隙,“蓝马甲”讲起屈原的故事,有孩子天真地问:“我们包粽子,是为了让屈原爷爷不饿吗?”一句话逗笑全场,教室里的暖意更浓了。
粽子在食堂蒸煮时,孩子们唱起了歌,他们手拉手站成一排,用清亮的声音唱《稻香》:“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歌声里有对家的思念,更有此刻被陪伴的温暖。

在“心连心”环节,小周拉着陈卉的手小声哭了:“我想给妈妈打电话,可上次打她没接,是不是不想我了?”当“妈妈”的声音从听筒传来,小周哽咽着说:“妈妈,今天有人陪我包粽子,但我还是好想你……”电话那头的母亲也红了眼,承诺“暑假一定回来陪你看湘江的大船”。

“如今,株洲大唐华银码头工程已接近尾声,但项目部与孩子们的温暖约定仍在继续。史文杰知道,码头建成后,不仅会有不灭的灯光指引船只,他们用爱与陪伴点亮的这些‘星星’,也将在孩子们心中永远明亮,永不‘停电’。”
(编辑:王玉杰)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