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0日10时18分,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长鸣,一列满载20个20英尺集装箱硫铁矿货物的“一单制”班列从韶关东站缓缓驶出,标志着珠三角至长江港口多式联运新通道正式贯通。这趟班列不仅承载着货物运输的使命,更承载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希望,以“铁路+水运+公路”的立体化运输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互联互通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模式破局,打通区域经济“任督二脉”。长期以来,区域间物流运输存在规则不统一、衔接不紧密、数据不互通等痛点,导致运输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此次“一单制”班列的开行,正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整合铁路、水运、公路资源,实现“一次委托、一次付费、一单到底”的全程服务。货物从韶关东站出发后,将在岳阳北站无缝衔接水路,经城陵矶港转阳逻港,最终通过公路直达终端用户。这一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运输壁垒,让物流链条更加顺畅,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部通道赋能,释放区域协同“乘数效应”。中部双循环大通道的综合优势和区域辐射能力,是此次班列开行的坚实后盾。作为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交通枢纽,中部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完善的交通网络,成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黄金支点”。此次“一单制”班列的开通,不仅缩短了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更通过物流成本的降低和运输效率的提升,激发了区域市场的活力,为两地企业带来了更多合作机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绿色低碳先行,绘就可持续发展“新图景”。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多式联运的绿色低碳优势愈发凸显。铁路运输的能耗远低于公路运输,水运更是以低能耗、低排放著称。此次“一单制”班列通过“公转铁”“铁水联运”等方式,优化了运输结构,减少了碳排放,为区域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同时,全程“一单制”的信息化管理,也提升了物流透明度,为绿色供应链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韶关东站到岳阳北站,这趟“一单制”班列的轨迹,不仅是一条物流通道,更是一条区域协同发展的“黄金纽带”。它以创新为笔,以协同为墨,书写着新时代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未来,随着更多“一单制”班列的开行,区域经济“大动脉”将更加畅通,中国经济的“内循环”与“外循环”也将更加协同高效。(范凯露)
(编辑: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