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交通讯(韩杨)艺术与科技从未如此交融,青年设计师们借助AI与数字技术,让千年文物在光影中复活,让传统农产在包装中增值,让信息在动态交互中清晰流淌。
在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上,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团队的作品《光织申城·蝶变新生》从保利大剧院圆形“万花筒”结构中获得了灵感。他们将建筑的结构“缺陷”转化为艺术的叙事亮点,以“破茧成蝶”的意象讲述上海城市变迁。
这正是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缩影——技术与创意深度融合,重新定义着我们“看见”的方式。
01 技术重构: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
曾几何时,视觉设计囿于平面与静态。数字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重构了信息传播环境与受众感知模式。
动态化与交互性成为设计新语言。在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的毕业设计展上,148件作品涵盖书籍设计、平面海报、信息可视化等领域。
学生胡婧的《水经注》可视化信息设计,将古代典籍中的河道与地貌信息转化为直观的视觉语言。
设计突破了文字的认知局限,极大提升了信息传递效率。
虚拟化与跨媒介融合模糊了物理与数字的界限。洛阳理工学院师生团队的“竹影镌韵”作品,以龙门石窟的“窟龛”元素为造型来源。
团队运用参数化设计与数字建构技术进行异形拱壳空间的找形与制作,并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虚拟与现实场景的混合体验。
02 创作变革:AI是加速器,不是替代者
在Adobe 2025年的发布会上,公司宣布:“我们将成为您熟悉的工作流程,但连接到每个模型、每个模态和创作的每个阶段。”
这一表态标志着创意设计正从工具走向系统。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期刊的最新研究提出了 “直觉流”框架 ,揭示了设计师直觉与生成式AI在创作过程中的动态互动。
研究表明,直觉在创意萌芽阶段扮演关键角色,随着设计清晰度增加而逐渐减弱,但始终贯穿创作全程。
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学生团队对此有深切体会。他们的光影作品中的音乐由AI平台原创生成,既规避了版权风险,也为影像注入了独特的节奏与情绪。
指导教师冷添强调:“AI是创作者的加速器,而非替代者。我们鼓励学生用AI提升效率,但关键在于他们如何用创意引领工具。”
03 教育创新:从技能传授到价值创造
面对数字时代的巨变,设计教育正在经历从“技能传授”到“价值创造”的转型。
项目驱动式学习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冷添老师指出,与课堂作业不同,真实行业项目需要遵循严格的标准与技术规范。
从时间限制到投影格式,学生能切身感受到专业制作的流程。
文化赋能设计引导学子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基因。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负责人赵佳表示,学院坚持“文化赋能设计”理念。
通过系统化教学引导学生精准对接当代社会需求,使设计作品既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又体现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价值。
湖北美术学院的乡村振兴设计工作坊,则是艺术赋能社会的生动实践。
百余名师生为五峰县10余家涉农企业提供近50种产品设计方案,将小微企业的产品设计由“淘宝购置”变为“美院定制”。
04 未来路径:在技术与人文间寻找平衡
数字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面临技术依赖等现实挑战。未来,视觉传达设计需要在技术创新与人文价值间寻求动态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与生态友好设计正成为重要趋势。这不仅体现在材料选择上——使用再生产品或可持续采购的纸张。
数字优先的方法本身就减少了浪费,促进了更绿色的未来。
全球视野与文化自信并重,构建设计教育新生态。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设计展中的作品《水经注》可视化信息设计。
以及山东东营润丰家庭农场品牌视觉识别设计,都展示了青年设计师对文化内涵的深刻洞察与前沿设计语言的探索实践。
在湖北美术学院乡村振兴设计工作坊的成果交付现场,五峰县的企业家们传看着学生设计的新包装。这些设计将被马上投入生产线,成为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力量。
数字技术的浪潮仍在奔涌,但无论工具如何变革,设计的终极目标始终未变——服务于人,服务于生活,连接过去与未来。
正如Adobe专家所洞察的,创意团队过去专注于单个任务,如今则要设计可重复的工作流程,自动化生产中的繁重工作。
在规范与限制中,创意找到了新的平衡点,这正是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最动人的蜕变。(罗黎 )
(编辑:王玉杰)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