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交通讯在渤海湾西岸的葫芦岛,碣石巍峨,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千年文脉与侠骨丹心。而在当代武术界,凌仁明的名字正如这碣石般厚重,他以中国武术七段的精湛修为、辽宁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的责任担当,扛起了五行通背拳与少林拳的双脉传承大旗,在四十载武学生涯中,将两门绝学的精髓熔于一炉,用行动书写着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篇章。
一、双脉溯源:师出名门,武学根基深植沃土
凌仁明的武学之路,始于对传统技艺的赤诚求索,更得益于名师的悉心点拨。在五行通背拳领域,他有幸拜入民间通背拳名家王永发先生门下——这位五行通背拳第三代传人,是创始人修剑痴大师门徒林道生的得意弟子,不仅斩获过全国武林大赛通背拳冠军,更参与编撰了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通背拳》专著,堪称通背拳传承史上的重要推动者。在王永发的亲授下,凌仁明从伸肩、劈掌等基础技法练起,一步步体悟“立抡成圆”的劈山劲法,将“开如气球胀气,合如撤气缩小”的开合劲理念融入每一个动作肌理,深刻践行着通背拳“力由脊发,三关无滞”的整劲精髓,完整承接了修剑痴一脉的正统传承。
与此同时,他又师从吴宝仲、吴宝海两位师父,深耕少林拳的刚健世界。这门起源于北魏、兴盛于隋唐的武学瑰宝,融合了十八家拳法之长,以“刚健朴实、迅猛凌厉”著称。凌仁明在习练中格外注重细节打磨,对少林拳弓步“前弓之腿大腿高于水平”的独特要求反复揣摩,将“抱拳转头”“马步格挡”等基础动作练至炉火纯青。他敏锐地发现,通背拳“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螺旋劲法与少林拳的刚猛发力形成了奇妙的互补,这种跨拳种的体悟,为他后来的武学融合埋下了伏笔。
岁月沉淀中,双脉传承在他身上实现了完美交融:演练通背拳“劈山掌”时,暗藏少林“弹腿冲拳”的发力轨迹;施展少林“马步架打”时,又透着通背“摇身披挂”的舒展韵律。这并非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对“阴阳开合”武学哲学的深刻诠释——通背之“开”如阳刚外展,少林之“合”似阴柔内蓄,一刚一柔,一放一收,在他的身形辗转间达成了动态平衡,构筑起独树一帜的武学体系。
二、段位与职务:以武立名,担当铸就行业标杆
在武术界,“中国武术七段”是对习武者技术水准与文化修养的权威认证,代表着“天玑境”的专业高度,不仅要求技艺精湛,更需在理论研究与传承贡献上有所建树。凌仁明用实力诠释了这一荣誉的分量:2024年第一届中国东盟武术大赛中,他亲自带队参赛,一举斩获通背拳、通背刀两项金牌,其中通背拳以9.0分的高分创下本届传统武术组别的最高分纪录,2025年9月在沈阳带队参加全国武术交流赛更是以9.15分的成绩取得了全场最高分!让辽西通背拳的风采在国际赛场绽放。
头衔之下,是他深耕行业的多重担当。作为辽宁省武术协会副主席,他在全省武术事业规划中发挥着决策作用;担任葫芦岛市武术协会主席期间,他不仅带队参演《盛世国乐》大型古筝武术表演,更以国家级武术裁判员的专业素养,多次出任武术赛事总裁判长,推动地方赛事走向规范化、专业化。令人称道的是,他同时执掌葫芦岛市太极拳协会,打破拳种壁垒,2025年4月,他带领百余名太极拳爱好者在南票区缸窑岭镇的万亩杏林举行大型展演,让太极拳的“刚柔并济”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展现了传统武术的多元美学价值。
在全国性武术组织中,凌仁明的角色同样关键。作为全国少林拳研究会副会长,他积极推动“传统武术进校园”活动,将通背拳、少林拳的基本技法引入中小学体育课程。2025年5月,在东城世纪小学的授牌仪式上,他亲自为表现突出的教练员颁发“先进个人”称号,用实际行动践行“武术从娃娃抓起”的传承理念。从省级协会到地方组织,从少林拳研究到太极拳推广,他的每一个职务都承载着对武术事业的赤诚,将个人修为转化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强大动能。
三、传承实践:从武馆到赛场,让武术活在当下
“武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传播。”这是凌仁明常说的一句话。在基层教学中,他始终坚守“基本功为根”的理念,将通背拳“摇身披挂”(练背固肾)、“风轮势”(活肩开背)与少林拳基础动作融入青少年训练体系,强调“武术不仅是体育运动,更是修身养性的方法”。2024年7月,葫芦岛市武术协会锦新传武学社成立,他亲自坐镇指导,为当地武术爱好者搭建起专业交流平台,让两门绝学的种子在辽西大地上生根发芽。
在赛事推动上,凌仁明展现出从地方到国际的广阔视野。作为“北冶杯”等区域赛事的组织者,他以“以武会英雄”为主题,将葫芦岛打造成辽西武术交流中心,吸引着周边地区的武术爱好者齐聚一堂。而中国东盟武术大赛的经历,更是他传播武术文化的高光时刻——当他的通背拳在异国赛场获得9.0分高分时,不仅是个人技艺的认可,更是辽西通背拳流派的一次国际亮相,证明了传统武术在现代竞技体系中的强大生命力。
作为通背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凌仁明深知,技艺传承不能止步于动作模仿。在太极拳公益培训中,他向学员解读“太极拳融合了哲学、医学和武术多方面智慧”;在通背拳教学中,他强调“通背拳法通,通背拳理通生理”的深层内涵。当他带领学员在杏林之中展演太极拳,当他将武术技法融入校园课程,他其实正在完成一件更有意义的事——让武术从单纯的“技”,升华为承载文化、滋养心灵的“道”,拓展着传统武术的传播维度与精神高度。
五十四载春秋,凌仁明从一名青涩的习武者,成长为双脉传承的掌舵人。他左手执通背之“灵”,右手握少林之“刚”,以武术七段的修为立身,以多重职务的担当践行使命,从武馆到赛场,从校园到国际,让两门古老武学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在葫芦岛这片孕育了红山文化的土地上,他就像通背拳的“开合劲”,既向内深耕传统根脉,又向外舒展传播枝叶。正如徒弟王野心中所想,他不仅是技艺精湛的武者,更是一位用一生践行“传承有道,担当无悔”的好师父。
凌仁明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武术传承的一个缩影——唯有坚守初心、开放包容,才能让千年武韵跨越时光,在当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而他的脚步,从未停歇,正带着通背与少林的双脉荣光,走向更广阔的武术天地(王野)
(编辑:王玉杰)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