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交通讯(韩杨 通讯员:杨英 马彦朋)当“一航11号”盾构机的轰鸣声在地下响起,青岛地铁8号线支线的建设故事便有了硬核开篇。中交一航局项目团队以月均1台套的速度,完成9台盾构始发,创下9台盾构同期施工7个月的全国地铁建设罕见记录。这背后,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班组密匙”--项目部以“班组之家”为载体,将产改要求融入盾构施工全流程,用“家规”“家风”“家业”凝聚起24个盾构班组的力量,让每一次掘进、每一次接收都成为产改与生产同频共振的见证。
立“家规”宽严并济
“管好24个盾构班组,靠的是‘宽严并济’的家规。”项目经理刘君的话,道破了班组管理的核心。作为地铁建设的“地下尖兵”,盾构班组的管理直接关系施工安全与效率,项目将产改“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家规”。
“宽”的是温情,暖的是人心。项目党员和管理人员进驻班组,与工友同吃同住同劳动:联系医护人员上门体检,让工人不用跑路就能查健康;每月组织集体生日会,蜡烛点亮时满是家的温暖;金秋助学帮工友子女圆上学梦,就连彝族工友过火把节,项目部也会备上特色节目。“在这里干活,心里踏实。”盾构操手韩洋洋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严”的是标准,保的是安全。盾构施工容不得半点马虎,项目推行“网格化+清单化”管理,将作业现场划分为19个网格,从设备保养到管片拼装,制定了28项标准化制度。在韩洋洋的工作手册上,18条岗位职责清晰明了:“每一条规矩都是安全线,比如刀具检查要做到零遗漏,不然可能影响掘进进度,甚至引发风险。”
正是这份“严”,让项目6个盾构区间12次始发接收零事故,筑牢了地下施工的安全屏障。
建“家风”比学赶超
在大风区间盾构施工时,“蛟龙”“雄鹰”“战狼”“猛虎”四个班组的比拼氛围浓厚。左线班组掘进速度快,右线班组就主动研究工序衔接;传统盾构刀具磨损快,大家就一起琢磨改良方案。这种“比学赶超”的“家风”,正是项目产改激发工人创新力的生动写照。
比拼中赛出“加速度”。项目部两进人员雷云生、谭晓康定期组织开展“盾构比武”,从掘进速度到管片拼装精度,每一项都有明确指标。“看到左线一天能掘进7环,我们右线不服气,就跟着学技术、优化流程,后来也追上了进度!”“战狼”班组长马长贵笑着说。在这种氛围下,大风区间半年内掘进效率翻番,从每天4环提升到7.5环,刷新了项目施工纪录。

比拼中闯出新解法。面对硬岩掘进刀具磨损快、检查难的问题,班组工友与技术人员联手攻关:将19寸滚刀刃口加厚3毫米并加焊耐磨层,大幅延长刀具寿命;在传统卡尺基础上加装游标刻度尺,让刀圈磨损测量更精准,避免“少换漏换”导致的停机风险。不仅如此,项目还自主研发吸尘式管片清理机、同步注双液浆装置等创新成果,让盾构施工既快又稳。
风大区间平稳穿越大沽河,起大区间安全完成洞内弃壳接收,这些难题的突破,都离不开“家风”滋养的创新力。
兴“家业”日子节节高
“停一下,螺丝松了!”一次施工中,接水管的白宝玉看到电瓶车即将启动,赶紧喊停司机邹富军。虽然两人分属不同岗位,但在“班组之家”里,“把工友的事当自家事”早已成了习惯。这种协同作战的默契,让盾构施工这个“大家业”越做越红火。
设备是盾构施工的“生命线”,班组将设备管理当成“家业”来守。除了日检、周检、月检的常规保养,班组会上还会反复强调操作规范,手把手给新工人交底。“设备少出一次故障,我们就能多掘进一环,收入也能多一些。”邹富军说。正是这份责任心,让项目设备故障率持续下降,为效率提升打下基础。

效率提上去,工人收入涨起来,形成了“越干越有劲儿”的良性循环。随着掘进效率从4环/天提高到7.5环/天,工友们的收入也水涨船高。“以前总担心活儿不稳,现在不仅工资高了,还学到了盾构操作技术,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一位来自四川的工友说。如今,项目不仅完成了我国首届盾构工程技术青年创新论坛的观摩接待,还在太站区间首个试验使用新能源管片,这些“家业”的新突破,让“班组之家”的未来更有盼头。
从9台盾构的“集群作战”,到24个班组的“凝心聚力”,中交一航局青岛地铁项目的建设实践证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是“虚功”,而是融入施工细节的“实招”。未来,项目将继续以“班组之家”为载体,让“好家规”更严,“好家风”更浓、“好家业”更旺,为中交地铁建设注入更多产改力量。
(编辑:王玉杰)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