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交通讯(韩杨 通讯员:张浩萍 邱啸林)在中交一航局青岛地铁8号线支线工地上,生产副经理孟聪带徒弟有套“实打实”的法子。那些曾被说“扎不下根”的年轻人,在他手下不仅留了下来,还成了能扛事的“硬骨头”。成长的背后,藏着他三手“育苗经”:不喂现成饭,只教找米法;不搭温室棚,专逼经风雨;不催着快跑,陪着慢慢熬。
教“算账”的本事:让糊涂人变明白人
八月的工地如同蒸笼,地表温度高达38度。施工技术员小李蹲在基坑边,手里的调度单被汗水浸得发皱,渣土车“哐当”卸土的巨响震得他耳膜发颤。看着单子上密密麻麻的车号和时间,他急得抓了抓头发,额前的碎发黏在汗津津的额头上:“师傅,这施工调度到底该咋弄啊?”
孟聪没直接给答案,只递给他一本施工日志:“记下每车装多少、跑一趟多久、作业面能堆多少,晚上自己算。”

小李气鼓鼓地蹲到现场掐表。太阳把他的影子钉在地上,他盯着渣土车斗:每车装20立方米,一天要挖1800立方米,得跑90趟。可一辆车来回加装车要80多分钟,扣掉司机吃饭的时间,一天顶多跑9趟。“哦!得要10辆车才够!”
孟聪背着手站在不远处,嘴角不易察觉地向上扬了扬,又迅速恢复严肃。后来,小李的施工日志评了全局优秀,他说:“师傅没教我答案,却教会我用掐表和算账还原现场,用逻辑解决问题。”
破“书本”的茧:让理论人变现场人
施工技术员小张刚来时,总把“横平竖直”挂在嘴边。那天中午,太阳把模板晒得发烫,孟聪指着快支完的模板问他:“你认为模板应当怎么装才算合格?”
小张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照搬规范:“表面平整度误差不超过5毫米,垂直度……”
“少说空话,你去问绑钢筋的老王,他手里的扎丝留多长,看看是按图纸的5到10厘米,还是依据钢筋粗细。”孟聪朝钢筋工那边努努嘴。
小张脸涨得通红,攥着安全帽跑向工人。十五分钟后他跑回来,满头大汗地喊:“师傅!地面有测量员打的点,木工拉了控制线,线歪一厘米,混凝土浇出来就差十厘米!”

孟聪的目光扫过他沾着泥点的裤腿,点了点头。那一刻小张突然想起这三个月,自己总站在远处数“装了多少块模板”,却从没伸手摸过模板拼接的缝隙,没问过木工“这线咋拉才不跑偏”。那一刻,脸上的汗像被火烤过,从皮肤一直烫到心里。
从那以后,小张不再是数人头的“看客”,他蹲在模板旁看控制线怎么拉,跟着钢筋工学绑扎的松紧度。孟聪路过时会说:“书本是地图,现场才是路。光看地图不走路,永远到不了地方。”
给“熬住”的底气:让退缩人变扛事人
见习施工技术员小段刚接触暗挖爆破内业工作就打了退堂鼓——爆破检验批、施工台账、渣土日报都关联着高危作业的现场合规性,容不得半分差错。面对满屏需要细致把控的文件,他既怕出错影响后续施工,更被“不知道先干哪个”的混乱感困住。
那段时间,小段埋在数据和表格里瞎忙活,越慌越没头绪,越没头绪越容易出错。一次他因疏忽算错渣土日报的清运总量,被监理当场批评,还得重新核对近一周的报表。那天,他对着满屏数字发呆,懊恼自己没理清顺序,力不从心。

孟聪看出他的低落,更摸清了他“越干越乱”的症结,下班时拽住他的胳膊:“走,撸串去。”席间,孟聪咬着烤串开口:“我刚干施工员时,第一次碰内业也是手忙脚乱。报表错一个数就得从头改,常改到后半夜,蚊子在耳边嗡嗡叫,我也无数次想过撂挑子。”
小段盯着杯口升腾的热气出神。孟聪端起茶杯,“哐当”的一声跟他的杯子撞了一下:“但熬过去就发现,难的时候,正是长本事的时候。别被眼前的复杂吓住,也别怕犯错,慢慢来总能摸到门道。”
光打气还不够,孟聪又帮小段拆“担子”,立了个“每日三问”的规矩:每天在工作群里写清楚“今天干了啥、还剩啥没弄、明天先抓哪件”。第一天,小段对着屏幕琢磨了半小时才写完,后来十五分钟就能把当天的工作安排得明明白白。他渐渐发现,把大堆的活儿拆成小块,就像把陡峭的土坡分成平缓的台阶,走起来没那么难,心里的畏惧也一点点消散了。
现在的小段,不仅能把内业报表做得整整齐齐,还能主动梳理工作中的问题。他笑着说:“那天师傅跟我碰杯,我听见‘哐当’一声,突然觉得心里那点委屈和害怕,像被杯子砸扁了似的,原来难走的路,一步步踩稳了就能过去。”

这些年轻人曾像歪歪扭扭的小树苗,被孟聪用“育苗经”打磨:教他们在现场“找养分”,逼他们在实操中“练筋骨”,陪他们在困惑里“熬扎根”——如今个个站得笔直,根须在地下盘得扎实。
孟聪说:“育苗哪有捷径?就是让他们自己长出吃饭的本事,长出扛事的骨头。这样的苗,风刮不倒,雨淋不坏,将来才能独自撑起一片天。”
(编辑:王玉杰)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