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交通讯(通讯员 孙美珩)在海南省海口临空经济区美兰国际机场附近,地下三十米深的工作井中,推力4000吨的液压千斤顶如同大力士一般带动内径4米的混凝土“指环”正在全速顶进中……
美兰机场一期排洪沟始建设于2008年,经过多年的运行,排洪沟灵山总干渠以西段护岸崩塌、护底严重破坏。为提高美兰机场和临空经济区的防洪排涝标准,海口临空经济区水系整治工程-I期治理工程正式开工。
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承建的海口临空经济区水系整治工程-I期治理工程施工一标段工程,路径总长3000余米。其中工程顶管施工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是指顶管机通过液压驱动装置将管节预制模块推进至地下,实现地下管道的无开挖施工。相比传统的开挖施工方式,它可以减少对地面的破坏,降低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还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和施工风险,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目前项目团队正全力推进顶管施工。顶管内外径分别长4米、4.7米,管节长2.5米,是目前国内首个“长距离、大直径、直线形”的圆形顶管,被项目施工人员亲切地誉为地下“指环”。复杂的地质条件,长距离推进的巨大阻力给施工带来巨大挑战,在施工高峰期,2条管线、2套顶管设备同时作业,三十米深的工作井下,项目安全生产成无疑成了为重中之重。
就在顶管顶进施工刚刚启动之际,顶管隧道洞门就成了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第一道“关卡”。由于顶管隧道洞门采用钢环与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结构,如同洞口安装了一扇“防盗门”,导致顶管机无法直接穿越桩基。洞门凿除因此成为顶管掘进施工进出洞的关键一步,也直接关系到整个顶管施工是否能顺利进行。
虽然凿除洞门听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在凿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涌沙、涌水等状况,给现场工人们的安全带来不小的威胁。“这可真是个技术活!”项目经理高艳松说。
“有什么办法既能降低安全风险,还能确保在有限的工期内优质履约呢?”安全风险分析会上,高艳松向项目团队抛出了问题。为此,项目总工程师谷占朋带领党员攻坚小组,决定改进技术,自主创新,对始发井及接收井支护结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在一次又一次钻研相关技术文献后,谷占朋终于探索出双道橡胶板止水装置这个“黑科技”。
双道橡胶板止水装置应用简单来说,就像是大型的轮胎一样包裹住洞门。首先在L型钢环上打设一排排“小孔”,把加长螺栓稳稳地植入其中,如同榫卯结构一般牢固。待植筋胶凝固后,将密封橡胶帘布与一个个扇形板圆环板像拼图般精准拼接起来并通过螺栓固定到墙上,层层加固,然后翻板通过转轴连接在圆环板上。当掘进开始时,帘布密封和翻板就会内翻,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密封屏障,有效防止大量水流出。
采用“黑科技”施工后,不仅安全风险大大降低,就连施工进度也是势如破竹。原来人工破除需要12天,现在仅需7天便可完成。就在大家喜出望外时,破桩设备安全运至井下为破除“防盗门”做好充分准备,又为项目团队设立了第二道“关卡”。
为确保破桩设备安全下井,在吊运设备时,项目安全总监姜龙反复上下井观察吊运是否连接牢固等问题。细心的他发现,工作井深度超过25米,工人从井下到地面需攀爬十层楼高度,如偶遇突发状况,施工人员根本无法快速从井内撤离。
“如何保证工人安全?”姜龙正在考虑解决办法之时,恰巧看到龙门吊正吊动管节降至工作井内,他灵机一动:“当时国内只有高层速降设备,没有速升设备,我们何不尝试自主研发一个人员速升设备,采用作业人员无线遥控升降装置来实现紧急撤离。”
姜龙带领四人组建研究小组,经过数十次反复试验调试、BIM模型演练、现场实际加工,人员速升设备“新鲜出炉”,实用安全性通过检测后,看着眼前的一幕幕场景,站在井下的姜龙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有了这个人员速升设备,遇突发状况施工人员就可以紧急撤离井内,人员安全有了极大的保障。”目前该设备也成功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海口临空水系整治项目也在一项项安全管理举措的加持下,荣获了一航局“平安工地”称号。
如今,项目1号井到2号井中线顶管已顺利贯通,1号井右线工正在加速推进。深井中,一航局的工人们不畏炎热,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用实际行动写就一段动人的故事。
(编辑:王玉杰)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