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讯(韩杨)作为中国跨海沉管隧道施工的“国家队”,中交一航人用十余年时间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践行“为国建桥”的使命担当,全程参建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两大超级跨海沉管隧道工程,以无畏勇气和非凡智慧建起“中国岛”、贯通“中国隧”、架起“中国桥”,用一航方案畅达交通与幸福。
港珠澳大桥
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通道,世界级的“桥、岛、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深中通道
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一路走来,中交一航局项目团队心怀高站位,以自主核心技术与先进装备,进一步展现局在沉管隧道现代化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基建新标杆——顺德伦桂路潭洲隧道工程建设,为我国内河沉管隧道施工领域再添地标。
是梦想的延续,也是征途的起点
“我2011年开始参建港珠澳大桥,到现在14年时间,尽管公司设备经验方面都有优势,但内河沉管隧道确实是‘第一次’!”提及潭洲隧道,一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怡戈不禁感慨。
港珠澳大桥
潭州隧道是国内首条双向8车道内河沉管隧道,也是目前国内单孔跨径最大、横截面最大的内河混凝土沉管隧道。该沉管隧道下穿顺德区潭洲水道,总长316米,由4节巨型沉管首尾相接而成。
“外海沉管隧道施工的经验无法照搬到内河领域,必须‘归零再出发’!”尽管项目建设中有不少参建过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的元老级人物,但刚接手新工程,大家就达成共识,绝不能让过往经验成为束缚和制约。
为解决技术难题,一航局成立技术支撑小组现场办公,一航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潘伟及一公司副总工张怡戈常驻现场,邀请外部专家研讨沉管预制场选址、工艺等重难点。
“外海要防台防风、内河要防洪防涝,还有相关的征拆迁改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工期!”经多次研讨,项目团队发现,生产组织同样是重中之重。
面对全新挑战,项目部班子成员牵头,组织各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将外部协调工作分门别类,分管领导作为分管区域责任人,明确任务和时间节点,誓要解决制约工程建设的难题。为勘探作业环境他们出动无人机、全站仪、钻探机等,只为掌握确凿数据,为完成110伏高压线迁改他们在谈判桌上交锋19轮……一项又一项的付出,最终奠定全面开工的基础。
项目团队勠力同心,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己任,进一步完善一航局沉管产业链、夯实沉管产业链“链长”地位,也成为团队南下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坚实一步。
是使命的传承,也是责任的体现
“‘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理念是我们振沉港珠澳大桥钢圆筒时提出来的,我们做工程必须如履薄冰,不能有任何闪失!”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张怡戈技术、生产两手抓,他也把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延续到每一个工程。
如今的沉管预制场,灰白色的巨型管节仿佛“航母”般蓄势待发。谁曾想在工程建设之初,这里只是一片芦苇丛生的沼泽地,河岸淤泥质土层含水量高达60%,给施工带来重重困难。
2023年9月7日晚,一场暴雨突袭。项目部第一时间启动防汛排涝应急预案,组织排涝应急突击队迅速奔赴涝点位,疏通河道,布置抽水泵紧急工作。经过2小时的奋战,最终保障了周边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项目工期紧、工艺难度大、环保要求高,干坞基坑开挖深度达12.85米,安全要求极高!”项目负责人徐波多次强调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要性。
项目部对干坞区域采取三面止水帷幕加临时防洪堤的方案,确保安全施工,还创新使用临水高透水层地质条件三轴水泥搅拌桩工艺,解决高透水层止水帷幕及软基加固水泥土搅拌桩成桩效果不佳的问题。
深中通道
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建设中,一航人在传承使命担当的同时,不忘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白海豚,被誉为“绿色标兵”。伦桂路工程建设中,他们同样秉承绿色施工理念、将安全环保放在第一位,自主研发养护用水循环系统,保证了潭州水道“零污染”的安全红线,既体现央企的使命担当,又为后续沉管预制及工序转换提供有力保障。
是创新的迸发,也是管理的沉淀
外海沉管施工中,一航局自主研发的大船大机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装备优势。但是,受制于顺德伦桂路内河航道窄而浅的客观限制,以往的大船大机无法驶入内河。
为此,项目团队拟自主研发能够满足项目需求的内河沉管专用船舶。“新造船舶从设计到投入使用至少需要一年,按目前的工期要求肯定来不及,除非利用现有体量相对较小的船机进行改造!”在与一公司船机专家李立沟通后,改造船机的计划即刻被提上日程。
项目部选择了两艘方驳分别改造,一艘主船负责沉管运输安装作业的总体控制管理、另一艘从船则负责配合施工,合二为一的船组兼顾上述功能,满足狭小水域通航要求。同时,设计小组研发配置了双船同步控制、船舶自动定位、船舶自动调载、沉管垂向安装四大系统,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和沉管安装精度。
耗时近半年,一个长60米,最大宽度74.2米,具备水下整平、沉管运输安装等多种功能的内河沉管施工专业船组终于改造完成。
改造后的新船被命名为“一航津安6”和“一航津安7”,加入一航局“津安”系列沉管施工船舶家庭,成为国内首套内河沉管浮运安装多功能专用船组。尽管是体量较小的“后辈”,但他们和“前辈”们一样,承载了建设大湾区的历史重任。
如今,该船组已经在顺德伦桂路潭州水道“时刻待命”,面对“滴水不漏”的沉管,随时准备展开5万吨级内河沉管运输安装的“首秀”作业,为国内断面最大的内河沉管隧道“样板工程”添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辑: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