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山东讯)烟台位于山东半岛东端,濒临渤、黄二海,地处渤海湾“C”字南端,与大连南北呼应,地缘上连接“两东”(山东、辽东),贯穿“两北”(华北、东北)、沟通“三国”(中日韩),是京津地区的海上门户。目前,烟台市境内铁路营运里程约840公里,线路里程长、点位多,治理任务重、难度大。
作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烟台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方案要求,紧紧围绕“铁路运行更畅通、生产生活更安全、沿线环境更美丽”目标,推行“三聚焦三着力”工作方法,全面提升铁路沿线环境管理水平。全力打造服务百姓的保障线、凝心聚力的情谊线、生命安全的守护线,以实干实绩彰显为民情怀。
聚焦责任压实,着力构建“大治理”格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经费投入和考核激励等方面入手,确保整治工作走深走实。坚持协作化推进。建立联席会议、定期巡查、信息报送、隐患处置、群众监督举报和考核激励等综合治理调度机制,由市领导牵头成立综合治理小组,加强对重难点和治理滞后问题调度督办,细化责任落实。强化“路地联动”“部门联动”意识,发挥区(市)、街镇、村(社区)“三级”段长职能,加强与铁路部门“段长”协调联动,优化政府统筹、行业监管、部门协作、企业负责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铁路安全管理机制。坚持多元化保障。坚持将铁路安全隐患整治列入每年政府投资计划,在市级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各县市区努力筹措资金,2021年至今累计投入铁路沿线环境整治16600万元以上;创新推出“政府+企业”双向投资、群众投劳投工等方式,多方筹措沿线环境整治资金。坚持精细化考评。将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市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和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督查范围,每季抓督导、年终抓考核,对提前完成隐患整治任务并验收销号的街镇,按标准统一进行奖补;对履职不力的单位进行约谈,严格追责问责,确保全市整治工作常态长效。
聚焦整改落实,着力打造“洁、安、美”环境。坚持问题导向,高质高效、精益求精抓实整治任务落实,全力推动铁路沿线环境改善提升。狠抓隐患排查。围绕落实省、市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方案,由交通牵头广泛发动志愿者、网格员等力量,联合铁路部门对铁路沿线环境卫生、拆违拆旧、黄土裸露、闲置抛荒、立面改造、林下经济等开展全方位、地毯式摸排,同时,对反馈问题,逐个核实、建立台账,对整治对象的规模大小、问题类别、拟整治方案进行现场分析和研判,形成综合治理台账,明确整治时间,责任到人到岗。狠抓综合整治。坚持综合施策、多点发力,拆违、封闭、整治三管齐下,建设清洁美丽安全的铁路环境。聚焦铁路场站、城乡接合部、沿线村庄、居民区等重点部位,2021年至今共计拆除铁路红线范围内违建违占建(构)筑物66049处,清理飘浮物隐患41043处,投入资金16604.95万元,出动人力136994人次,实现铁路沿线村容村貌整洁、路面平整完好、河道清洁无漂浮物。狠抓立标打样,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示范带动,打造一批精细精致的“立标打样”项目。通过对沿线美化改造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结合实际情况、人文景观、环境整洁等元素,因地制宜推进土地复绿、闲置资源盘活,进行绿化提质,使沿线环境实现蝶变。
聚焦宣传引导,着力营造“大合唱”氛围。坚持常态化宣传、法治化引导,全方位开展铁路沿线安全和环境知识宣传,推动综合治理理念深入人心。采用“线上+线下”宣传方式,通过铁路沿线属地公开栏、微信群、公众号对铁路沿线环境工作要求进行高频宣传,广泛宣传实施铁路沿线安全环境专项整治的意义和整治重点。注重发挥“多元”共治力量,探索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志愿者参与的宣传模式,开展送法“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宣传活动,切实提高居民参与度和知晓率。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铁路沿线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建设,推动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升华。(吕本政 王晨光 李彦青)
(编辑:韩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