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讯(韩杨 通讯员:黄贝)在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的背景下,物流效率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核心要素。5月14日,全国首趟“一单制”跨境铁海联运班列从山东烟台港鸣笛启程,满载韩国商品汽车及零配件驶向新疆喀什口岸。这趟班列以“一张单据贯通海陆”的创新模式,将原本需要25天的运输周期压缩至12天,不仅刷新了跨境物流的效率标杆,更标志着中国在国际物流规则重构中迈出关键一步。
从“九龙治水”到“一链贯通”。传统跨境运输中,海运提单、铁路运单、报关单等多套单证独立运行,企业需在不同运输环节重复提交数据,导致“单证满天飞、流程肠梗阻”。据统计,日韩商品车经海运抵达山东后,仅单据流转就需耗时3-5天,物流成本占货值比例高达18%。“一单制”模式彻底打破这一困局。此次班列采用铁路货运单据作为全程运输凭证,整合海运订舱、报关查验、铁路装车等12项关键流程,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在烟台港铁路专用线,海关与铁路部门合署办公,通过数据直连实现集装箱换装“零等待”,货物从卸船到发车仅需4小时。这种“单据瘦身”带来的效率提升,使济南某汽车制造企业的进口零部件物流成本降低22%,生产周期缩短15%。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规则重构。通过对标国际铁路联盟(UIC)标准,这张单据不仅具备运输合同属性,还首次尝试赋予物权凭证功能,为跨境贸易融资、保险理赔等金融服务提供基础支撑。正如山东港口集团负责人所言:“我们正在打造的不仅是物流通道,更是一套与国际接轨的贸易规则体系。”
从“节点城市”到“枢纽网络”。烟台港作为此次班列的始发港,正依托“海铁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一带一路”陆海联动新支点。其西港区拥有4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30万吨级原油码头,年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通过“烟台-喀什”铁路专线与中欧班列无缝衔接,形成“日韩-中国沿海-中亚-欧洲”的黄金通道。这条通道的价值在实际运营中充分显现。韩国釜山港的商品车经海运6小时抵达烟台港后,通过“一单制”班列12天即可抵达吉尔吉斯斯坦,较传统纯海运路线节省15天,运输成本降低40%。对内陆企业而言,四川某光伏企业的组件通过该通道出口欧洲,物流成本较公路运输下降58%,交货周期缩短20天。硬件升级的同时,软件协同也在深化。烟台港与国铁济南局联合开发的“智慧物流平台”,可实时追踪集装箱位置、温度、湿度等20余项数据,异常情况自动预警响应。这种“数字孪生”技术,使班列准点率从传统模式的75%提升至98%,货物破损率下降至0.3%。
从“物流成本”到“发展红利”。“一单制”班列的开行,正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对烟台港而言,2024年通过海铁联运发运商品车73.4万辆,国际中转量稳居全国首位,带动港口综合收入增长28%。对内陆城市喀什来说,作为班列终点站,其口岸货运量在2025年一季度同比激增201倍,带动周边仓储、加工产业投资超50亿元。企业层面的获得感更为直接。青岛某外贸公司通过该通道出口家电至中亚,单柜物流成本从1.2万元降至0.7万元,利润率提升8个百分点。更具创新意义的是,“一单制”单据已成为融资工具——烟台港与中国银行合作推出“铁海联运信用证”,企业凭单据即可获得货值80%的预付款,资金周转效率提升3倍。这种模式还在催生新的产业生态。烟台港周边已集聚30余家物流服务商,提供从报关、仓储到金融的全链条服务。一家本地货代公司通过整合班列资源,推出“日韩-烟台-欧洲”定制化方案,客户续单率从45%提升至85%。正如业内专家指出:“‘一单制’不仅是物流革命,更是一场商业模式的重构。”
从烟台港到喀什口岸,这条12天的物流通道,正成为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的“黄金走廊”。随着“一单制”模式的复制推广,预计到2025年底,将带动沿线进出口贸易额增长2000亿元,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能。这场由单证创新引发的物流革命,终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
(编辑: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