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讯(韩杨)一、田埂上的信念:父母的汗水与读书报国
在安徽砀山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段稳盼的父亲总在暮色中念叨:“误了农时,庄稼就长不好;误了读书,人就走不远。”这句朴素的教诲,成为段家子女一生的精神底色。上世纪八十年代,段家三个孩子的学费全靠父母日夜劳作支撑。父亲白天扛锄头种地,夜里编竹筐换钱,双手布满裂口;母亲虽不识字,却坚定地说:“家里再难,也不能断了你们读书的路!”
段稳盼曾因家境艰难想辍学打工,父亲厉声道:“现在丢下书本,和战场上当逃兵有啥两样?书读好了,是为国家修桥铺路的大事!”为凑学费,父母凌晨推着板车进城卖菜。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夏夜,段稳盼跟着父亲走了十几里坑洼土路,一车黄瓜辣椒只换来两块钱。父亲捏着纸币说:“这两块钱,够家里吃两个月的盐。”从此,他碗里再没剩过一粒饭,因为他明白每一口饭菜都承载着父母的汗水。
2003年,段稳盼考入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临行前,父亲帮他整理行李,忽然停下手,指着儿子衬衫上歪扭的纽扣说:"扣子要是歪一颗,后头全得歪!"他粗糙的手指捏住纽扣,一粒粒对齐扣好:"修桥铺路是报国的大事,往后当了干部,管钱管人,心也得像这扣子——摆得正、扣得紧。一步歪了,后头的路全得塌!"
二、钢筋里的淬炼:从荒山到雨林的担当
2007年,段稳盼初入中交一航局,被分配到兰渝铁路四川广元段。项目地处川陕交界的险峻山区,隧道口距最近的村庄需步行半小时。作为技术员,他每天凌晨踩着泥泞山路报检,手电筒的光在雨幕中摇晃,像极了父亲当年拉板车时车头那盏煤油灯。面对日复一日的“打灰”作业,他曾心生迷茫。父亲在电话里敲打他:“修桥铺路是积德的活,连门槛都没跨过去就喊累,咋成行家?熟能生巧,干一行就要扎下根!”
2015年,他远赴柬埔寨参与国网55号公路建设。施工区域曾是雷区,地下埋着5000多枚未爆弹,毒蛇、蚂蟥横行。段稳盼带领青年突击队与工兵协同作业,工兵扫雷一寸,他们修路一寸。面对越岭段复杂的地质水文条件,他引入国内技术解决边坡防护难题,并为柬埔寨培养技术工人。一次视频通话中,思念远方父亲的女儿问:“为什么别人的爸爸能接放学,你总在外边奔忙?”他指着身后刚开辟的山路说:“爸爸在帮柬埔寨小朋友‘修翅膀’呢!”两年后,女儿收到一幅当地孩子手绘的“盘山公路”,终于理解了父亲的“翅膀”有多重。
2023年,他转战新疆木垒风电项目。团队需在冬季前完成35个风机基础和382个铁塔基础施工。面对108米长的风叶运输难题,他重新设计道路方案;在70度陡坡上,团队人驮肩扛运送设备,一双劳保鞋不到一月便磨穿。连续十多天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终项目提前完成目标。工友问他图什么,他笑道:“我爹用板车拉出了我的大学路,我得用吊车给孩子们拉出个干净的未来!”
三、传承的足迹:从家训到万家灯火
段稳盼从不说教,但他的行动是最好的家风教科书。在甘肃安临公路建设中,他带领团队为东乡族自治县修建第一条高等级公路。面对村民对征拆的质疑,他走村访户讲解政策,用“算账法”掰着指头分析:“路通了,药材能卖到城里,羊价能翻一番,娃娃上学少走两小时!”村民听不懂专业术语,却听得懂“钱袋子”和“脚底板”的实惠。为打消顾虑,他组织团队为果园镇整修垃圾站、恢复灌溉渠,优先雇用本地劳动力,并购买滞销的苹果、花椒等扶贫产品。从抵触到支持,村民主动腾出院子给施工队歇脚,端来自家蒸的馍馍。段稳盼对团队说:“百姓心里有杆秤,你实心实意对他们好,路才能修到人心里。”
2021年春节前,段稳盼托人往老家捎了几箱年货。母亲接到电话后反复追问:"这米面油是单位发的?还是你自己买的?"得知是"朋友送的",老人当即沉了脸:"咱家祖祖辈辈没占过便宜,赶紧退回去!"他连忙解释:"是以前的老同学,知道我爱吃家乡味,寄了点土产。"母亲语气稍缓:"那也得回两筐砀山梨!礼尚往来,账要算清,不能让人戳脊梁骨!"第二天,段稳盼自掏腰包买了梨寄去,附上一张字条:"情谊收下,心意还上。"
近二十年来,磨破的几十双劳保鞋和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成为孩子们眼中的"无声教材"。每次回家,他总会检查儿女的校服扣子,嘴里念叨:"第一粒扣歪了,整件衣裳就穿不周正。"妻子笑他迂腐,他却认真道:"爹说的理,修路和做人一样——歪一寸,毁千里。"
从皖北田埂到柬埔寨雨林,段稳盼用半生践行父母的嘱托。父亲的板车、母亲的锄头,化作他脚下的长桥与铁轨,一头连着“为国修路、为民造福”的初心,一头通向万家灯火的远方。(通讯员 赵磊)
(编辑: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