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讯(韩杨)当 1007 万人次的旅客流量与 1266 万吨的货物总量在中老铁路轨道上相遇,这条联通中国与东盟的钢铁大动脉,在 2025 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客运量同比增长 1.7%、货运量激增 26% 的数字背后,是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的生动图景,更是 “一带一路” 倡议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鲜活注脚。
跨境出行的热度攀升,正在重塑东南亚的旅游经济版图。中老铁路国内段 814 万人次与国外段 193 万人次的客流分布,勾勒出双向奔赴的交往轮廓。开通以来累计 14 万人次的跨境旅客中,既有手持相机的中国游客奔赴琅勃拉邦的千年古寺,也有背着行囊的老挝青年到昆明求学创业。铁路部门精准捕捉这一趋势,增开的西双版纳至琅勃拉邦当日往返列车,让 “朝发夕至” 的跨境之旅成为现实;扩容的跨境席位与延长的运行区段,使这条线路的上座率始终保持在 90% 以上。“星光・澜湄号” 专列上的傣味烧烤与老挝啤酒,“象往号” 环线上的大象保护科普活动,不仅提升了旅途体验,更让文化交流在车厢里自然发生。沿线车站的多语言服务系统能实时切换中、老、英等 6 种语言,移动支付终端支持支付宝、微信与老挝通兑宝等多种方式,这些细节之处的便利,正在让跨境出行从 “可行” 变为 “舒心”。
货物运输的强劲增长,构建起区域产业链的黄金通道。国内段 903 万吨、国外段 363 万吨的货运量,以及 304 万吨的跨境货物运输量,形成了双向流动的贸易格局。在昆明国际陆港,每天都有满载电子产品的集装箱从这里出发,经万象驶向曼谷、吉隆坡;而在万象南站,老挝的木材、泰国的榴莲正通过冷链班列涌入中国市场。针对东南亚水果的运输需求,铁路部门将冷链班列从日均 1 列增至 4 列,充足的冷藏集装箱资源让 50 余吨老挝鲜芒果在 50 小时内就能摆上昆明的超市货架,比传统陆运缩短 20 小时,保鲜度提升 30%。这种高效的物流网络,不仅让中国消费者的 “果篮子” 更加丰富,更让东南亚农户的收入实实在在地增长 —— 今年上半年,通过中老铁路出口的老挝芒果,使当地种植户平均增收 3000 美元。
客货并举的运输格局,正在激活区域经济的乘数效应。中老铁路的服务网络已辐射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 19 个国家及国内 31 个省区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磁场。在云南,依托铁路枢纽建成的跨境电商产业园,上半年交易额突破 80 亿元,同比增长 55%;在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吸引了 200 多家中资企业入驻,铁路带来的物流成本下降使园区企业的利润率平均提升 8 个百分点。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条铁路正在改变区域产业布局 —— 东莞的电子元件通过铁路运至万象加工组装,再出口至欧美,形成 “中国研发 + 老挝制造 + 全球销售” 的新模式;云南的蔬菜在老挝进行初加工后,通过冷链返回国内,实现了 “两地双丰收” 的产业链协同。
从客运到货运,从中老两国到辐射东盟,中老铁路的每一组数据增长,都对应着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这条 “黄金线路” 的价值,不仅在于缩短了时空距离,更在于搭建了一个开放共享的合作平台。当列车穿梭在湄公河沿岸的崇山峻岭间,它运送的不仅是旅客和货物,更是区域繁荣的希望与机遇。在未来,随着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的不断拓展,中老铁路必将释放出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让互联互通的红利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武文文)
(编辑: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