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交通讯(韩杨)十月的曹妃甸,深夜的风已带着凛冽的寒意。中交一航局五公司M026项目拌合站内灯火通明,两台搅拌机持续运转,砂石料在机械的节奏中吞吐有序。操作室内,拌合站站长于辉紧盯控制屏幕上不断变化的电流数据,对正准备调整配比的操作手说道:“先观察料况,不要急于动手。”——这一幕是项目大干期间的常态。
随着项目进入轨道梁施工高峰,混凝土日需求量突破七百方,拌合站的七人团队承担着昼夜不间断的保供任务。操作手艾冬杰印象深刻,那段时期于辉仿佛一个永不停歇的轴心——时而在操作室监测电流曲线,时而深入料坑清理积料,始终奔走在一线。
“灰干了!”对讲机里传来现场的反馈。操作手高峰正要执行加水操作,于辉伸手拦住:“等等。”他贴近观察窗,凝神片刻后判断:“塌落度正常,是光线造成的视觉误差。继续浇筑,下一罐再做微调。”他的判断往往准确,这背后是三十年岗位实践积累的专业眼力,也是五公司长期注重技能传承与人才培养的体现。
一天深夜,二分站气缸突发故障,砂石料倾泻而下。于辉第一时间冲入料坑,寒风裹挟着水泥灰扑面而来。“高峰,取备用电磁阀!艾冬杰,注意主机电流!”他一边组织清理积料,一边沉着指挥。故障排除后,他倚着护栏稍作喘息,对围拢过来的同事说:“设备就像并肩作战的战友,你了解它,它才会配合你。”这正是中交一航局“精益求精、责任至上”设备管理文化的具体呈现。
在人员最紧张的阶段,拌合站仅有五人轮班。于辉将排班表精确到分钟,却总把自己安排在最容易疲劳的凌晨时段。他曾连续十八个小时坚守料仓,最后连手臂都难以抬起,只能借助钢筋棍处理凝固的积料。“那时他女儿发来视频通话,他忙得都没有时间接。”高峰后来回忆。而闲暇时,于辉总爱把女儿画的画打印出来欣赏。“我女儿画的,随她妈妈,有艺术细胞。”说话时,满脸的骄傲。这份对家庭的深情与对工作的责任,共同勾勒出了一个筑港人真实的形象。
工作中的于辉极看重细节。他要求每位操作手必须目测每车混凝土的和易性,每班交接必须手动备份生产数据。“设备会故障,但经验不会丢。”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自动抽水系统,彻底解决了地坑积水问题;每月雷打不动的设备全面检查制度,确保拌合站始终处于最佳待命状态。这些规范化、体系化的做法,正是企业推行标准化管理、鼓励技术创新的成果体现。
“不能让设备完成一个项目就报废,我们要确保这些老伙计随时能投入新的战斗。”这是他对项目经理的承诺,也彰显着企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如今项目临近收官,于辉时常轻抚泛黄的操作台,像在与老友叙旧。有人问起他何时退居二线,他望着窗外林立的设备说:“等这批设备找到下一个懂它们的人。”朴素的话语中,透露出他对五公司设备传承与技术接力的深切关注。
寒风中,搅拌机依然轰鸣。这个陪伴于辉三十个春秋的“老伙计”,仍在默默见证着一个普通机械维修工在五公司企业文化浸润下书写的坚守与传承。
(编辑:王玉杰)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