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讯(韩杨 通讯员: 青海省都兰公路段 马文喜)青藏高原的冻土,宛如时间精心雕琢的化石,又似生命难以涉足的禁区。在这片平均海拔超越3000米的广袤大地上,109国道恰似一条蜿蜒伸展的血管,将珍贵的氧气与蓬勃的生机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雪域的深邃之处。而都兰公路段的养护工作者们,无疑是这条“生命线”上跃动的有力脉搏——他们以布满皲裂的双手,努力捂热冰冷的冻土;他们身着醒目的橘红色工装,毅然对抗着彻骨的极寒,让公路上的每一粒砂石,都成为温暖与坚守的生动注脚。
极境中的“雕塑者”
零下20℃的清晨,寒意如针,直刺骨髓。老班长蹲在早已结冰的路基旁,手中的喷灯喷出炽热的火焰,一点点地烤化坚硬的沥青。他的手指,布满了深深的裂口,恰似干涸已久的河床,每一道褶皱里,都嵌着细小的沙砾与冰冷的冰碴。
这里是青藏线109国道都兰公路段,自然环境恶劣得超乎想象。冬季,厚厚的积雪堆积如山;夏季,强烈的紫外线无情地灼烧着皮肤,地表温度急剧飙升。养护工们苦中作乐,戏称这里“一天过四季,四季皆战场”。
2024年9月,暴雨如注,密集的雨点砸在都兰的土地上,仿佛千万把铁锤用力捶打着大地。都兰公路段工区突然接到紧急任务:香日德路段发生严重水毁塌方,多辆车被困其中,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班长毫不犹豫,抓起手电筒便冲进了茫茫雨幕。此时,工区院里的积水早已没过脚踝,狂风呼啸,雨衣在风中被吹得鼓鼓的,好似一张奋力挣扎的破帆。
三十吨的装载机在塌方体前艰难地颤抖着向前推进,车灯穿透雨帘的瞬间,所有人不禁倒吸一口冷气:混浊的泥流中,一辆抛锚的货车正被无情的泥水推向危险的滑坡带。司机拼命捶打车窗的身影,在黑暗中显得那么无助,仿佛一帧卡住的默片。
王永福心急如焚,猛地甩开雨衣,抓着安全绳就往滑坡带滑去。碎石和冰冷的雨滴疯狂地砸向他,让他几乎睁不开眼。“拴钢丝!先拴车尾!”他的吼声被狂风和暴雨瞬间绞碎,工友们只能凭借手势,在满是泥浆的环境里艰难地传递着绳索。
李班长跪在齐腰深的泥水里,奋力打桩固定。指甲缝里渗出的血丝,瞬间就被雨水冲淡。此时,她的脑海中突然闪过早上丈夫发来的语音,说女儿发起了高烧。然而,在这争分夺秒的抢险时刻,她却觉得连担忧家人的疼痛,都是一种奢侈的知觉。
凌晨四点二十七分,当最后一车砂石终于填平溃口时,雨势渐渐减弱。浑身沾满泥浆的养护工们精疲力竭,瘫坐在路边。看着第一批滞留车辆小心翼翼地驶过临时通道,车灯扫过他们肿胀变形的雨靴,那一瞬间,仿佛划过一串沉默而又坚定的路标。
货车司机激动地跳下车,将半包皱巴巴的香烟塞到王永福手中。烟盒上的“谢谢”二字,早已被雨水泡得模糊不清,然而,这份感激之情,却比初升的朝阳更早地抵达了冻土的温度,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
极地淬火的“传薪者”
洪强家族的故事,宛如一部鲜活的青藏公路史。祖父那一辈,用牦牛驮着沉重的砂石,艰难地铺设着公路;父亲靠毛驴车拉着沥青,一步一步地为公路建设添砖加瓦。到了洪强这一代,先进的多功能除雪车轰鸣着驶过冻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洪强的儿子洪磊,曾因一场车祸断了三根肋骨,伤痛难忍。然而,他却毅然坚持重返岗位,坚定地说:“机器再先进,也得有人守着这条路。”家族相册里,四代人的合影背景,从简陋的帐篷变成了现代化的机械化工区。唯一不变的,是工具上那斑驳的锈迹——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更是家族信念的凝聚,如同珍贵的包浆,承载着无尽的故事。
在这里,土法智慧与现代科技相互交融,奏响了独特的乐章。老师傅们依然有着令人惊叹的“绝活”:他们只需抓起一把路基土,轻轻搓捻,便能准确判断出其中的含水量;通过仔细观察路面的反光情况,就能提前预判暗冰带来的隐患。新一代养护工则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用无人机巡检边坡,用热成像仪定位冻胀,让养护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王明军抚摸着老式压路机,感慨万千:“以前是人追着路跑,现在是路跟着人‘活’。”从老一辈的艰辛劳作到新一代的科技养护,这条公路见证了无数的变迁,也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坚守。
冻土刻痕的“共生纹”
工区宿舍的墙上,贴满了各种合影,然而,其中却鲜有温馨的全家福。冯生旭的手机里,存着儿子出生时的珍贵视频,三年过去了,每次看到这个视频,他依然会忍不住落泪。
妻子曾满心委屈地质问:“你到底是嫁给了我还是嫁给了路?”直到一次暴雪封山,她亲眼目睹丈夫和队友们毫不犹豫地用身体为救护车开道,那一刻,她终于读懂了那些无数个缺席的团圆时刻——冻土上的分离,是为了千万人的相聚,是为了更多家庭的幸福与安宁。
夜幕降临,工区食堂的灯泡在风中微微摇晃,散发着昏黄的光。李秀英就着这微弱的光线,给女儿发起了视频通话。她刻意将缠着纱布的右手避开镜头,不想让女儿担心。女儿在屏幕那头兴奋地举起满分试卷,甜甜地问:“妈妈,老师说青藏公路有十二个‘之’字弯,你走过几个呀?”
李秀英听着女儿的话,鼻子一酸,忽然哽咽起来。那些她亲手填补的坑槽、疏通的涵洞、抢修的路基,曾经付出的无数汗水与努力,此刻都化作女儿地理课本上的一条细细的线。然而,这条线却承载着她对公路的热爱,对责任的担当。
窗外,除雪车的轰鸣声再次响起,划破了寂静的夜色。李秀英匆匆挂断电话,将半块冷馕塞进口袋,毅然转身,投入到新的工作中。远处公路上流动的车灯,仿佛一条条闪烁的光带,将她对家人的思念拉得很长很长。
冻土不冻,此心如炽。都兰的冻土之下,埋着尚未发芽的种子,它们象征着希望与未来;公路上那一个个橘黄色的身影,则是高原上永不凋零的花朵,绽放着坚韧与美丽。
当枸杞田的丰收车队满载着喜悦,驶过平坦的沥青路;当牧区的羊群悠然自得地踏着坚实的路基,走向远方的牧场,养护工们又一次弯下腰,继续精心雕刻着这条与天地顽强角力的生命线。
他们的工具袋里,装着高原的四季:春天,灌缝胶填补的裂痕,如同用金线缝合大地的伤口,让公路重归平整;夏日,铁锹铲起的热浪,他们与暴雨赛跑,争分夺秒地清理边沟的淤塞,保障公路的畅通;秋阳下,他们俯身捡拾落叶,仿佛在为公路梳理那渐渐褪色的羽毛,让公路保持整洁;冬夜里,除雪车的轰鸣宛如刺破寒夜的熊熊火把,熔开冰壳的封印,为人们开辟出一条温暖的出行之路。
暮色四合,养护车拖着长长的影子缓缓归班。车辙压过的路面,余温尚未消散,仿佛一条温暖的脐带,连接着柴达木盆地的璀璨星辰与无尽远方。
这些身着橘红色工装的身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顽强地对抗着永恒的严寒。他们在高原冻土上,书写着最炽热、最动人的生命诗篇。他们不是匆匆过客,而是深深扎根于公路的坚实根基;他们不是普通的修路人,而是这条天路的不朽之魂,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
(编辑: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