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讯(韩杨 通讯员:雷晓芸、甄琼)“刘师傅,您这腰肌劳损可得抓紧治!”钦州市中医院王大夫边说边给钢筋工刘小松推拿,“下次再疼就拿这个艾草包敷着,管用!”夜幕下的平陆运河工地宛如白昼。钢筋加工场旁支起十顶白色帐篷,针灸推拿、中药熏蒸、健康咨询的牌子在夜风中飘动。工人们脱下沾满泥浆的工作服,排着队等着体验“夜市”服务。
“原来看病还得请假跑医院,现在专家直接送医上门!”刘小松一边敷着热敷包一边感慨。在他身后,工友们正围着中医专家问东问西,帐篷里飘出的艾草香混着汗味儿,竟莫名让人安心。
时针拨回三个月前。钦北铁路桥改建项目正处在攻坚期,4.14公里的线路每天要吞进上千吨建材。项目党支部书记唐思平戴着安全帽穿梭在工地,发现不少工人揉着肩膀跺脚——连续的高温作业让职业病成了大麻烦。
“不能让工人带病上岗!”唐思平在支部会上拍桌子。她带着安全总监跑遍钦州三县两区,最终敲定与市中医医院结对子。可现实难题接踵而至:工地深居郊野,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工人三班倒作息,怎么才能让诊疗不打烊?
第三次碰头会上,唐思平突然眼睛一亮:“咱工地晚上人多,要不办个‘夜市’?”这个大胆的想法立刻引来争议:“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黑灯瞎火的能看准病?”质疑声在首次“夜市”试营业时烟消云散。钦州市中医院派来8人专家团,带着便携式B超机、针灸器具直接进驻工地。王大夫现场演示穴位按摩,李护士教工友们熬煮驱寒汤剂,连药房主任都支起摊子教辨药识药。
“这个夜市好!”挖掘机司机老张竖起大拇指,“我膝盖老寒腿二十年了,王大夫扎了几针就不那么僵了。”更让他惊喜的是,中医专家还针对工地常见病编了顺口溜:“低头干活别忘仰头,搬重东西先蹲身,寒从脚下起,热水泡泡跟。”
首战告捷后,项目团队趁热打铁。在工地简易板房里建起标准化中医诊疗室,配备智能煎药罐、红外线理疗仪;联合工会设立“健康基金”,为每位工人购买意外伤害险;更推出“健康积分制”,参加理疗次数可兑换劳保用品。
“现在干活腰杆子直了!”刘小松晃了晃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刚兑换的保温饭盒。在他工位旁的医药箱里,藿香正气水、创可贴等常用药码得整整齐齐,旁边还贴着项目自编的《工地健康指南》。
夜市摊位前的灯笼亮了又灭,工地的灯火却始终通明。唐思平翻着诊疗记录本算账:三个月累计服务230余人次,工伤事故下降40%,施工效率反而提升15%。“这才是真正的生产力!”她指着浇筑完成的桥墩笑着说
夜市尽头,新浇筑完成的桥墩屹立在月光下。唐思平望着缓缓流淌的运河水,手机突然响起:“书记,下个月要给周边村民开放夜市吗?”她笑着应下:“当然!咱们的健康服务,就是要像运河水一样淌到老百姓心坎里。”
(编辑: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