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讯(韩杨 通讯员:蔡云)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康高铁不仅承载着缩短时空距离的使命,更是新时代中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它的建设,既是对地理屏障的突破,也是对发展瓶颈的破解,更是一场科技、生态与民生的交响曲。
秦岭与巴山,自古以来便是横亘在中国南北之间的天然屏障。李白笔下“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映射着千年来人们穿越秦巴山脉的艰辛。西康高铁的建设,以现代工程之力重塑山河格局:全长171公里的线路中,桥梁和隧道占比高达94%。全线隧道贯通意味着这条“地下高铁”成功穿越地质断裂带、岩爆区等复杂环境,将西安至安康的通行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1小时,让“千里秦巴一日还”成为现实。
这一突破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跨越,更是区域经济版图的重构。西康高铁衔接关中平原与秦巴山区,使安康从“陕西南大门”升级为“西三角”经济圈枢纽。通过接入全国高铁网络,陕南特色农产品、生态旅游资源将加速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而西安的科技、人才、资本要素也将沿高铁廊道向南辐射,为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正如当地村民所言:“高铁通了,山里的山货能更快变成‘网红爆款’,我们的好日子真要提速了!”
西康高铁隧道群的贯通,是中国基建硬实力的又一次集中展现。面对“地质博物馆”般的复杂环境,建设者开创性应用智能建造技术:隧道掘进中采用三维地质扫描、超前预报系统,实时监控岩层变化;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隧道全生命周期模型,实现施工过程的可视化管控;创新使用新型防排水材料和抗震结构,确保隧道百年运营安全。这些突破不仅攻克了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等技术难题,更形成了复杂山区高铁隧道建设的“中国标准”。
西康高铁的推进,深刻呼应着国家发展大局。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北向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成将强化“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衔接,使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与西部陆海联运通道形成高效联动。
2026年全线通车的目标近在咫尺,西康高铁带来的想象空间持续扩大。向西延伸的康渝段建成后,西安至重庆将形成3小时经济圈,两大国家中心城市的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交互将迸发乘数效应;向东衔接的西十高铁,则将打开陕西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新通道。这张不断延伸的高铁网,恰似新时代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通过基础设施的均衡布局,让深山不再偏远,让机遇触手可及。
站在全线隧道贯通的历史节点回望,西康高铁不仅是一条钢铁铺就的交通线,更是一条写满奋斗精神的进取之路、一条践行“两山理论”的生态之路、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它用穿山越岭的身姿诠释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中国精神,也用创新与智慧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编辑: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