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边检总站推进边境体系建设现代化工作侧记
(通讯员:曲洪霖)六月的鸭绿江,水阔江清,碧波东流,倒映着盘踞在虎山上的万里长城东端起点。
这里是中国海岸线的北端起点,辽宁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面对形势复杂的边境管控任务,该总站锚定“建成体系化、实战化、职能化边境管理钢铁长城”长远目标,推动着边境管理工作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高效型”快步转变。
攥指成拳让“体系化”建设合力致远
如今,辽宁边境管控工作已由“单打独斗”变为“齐抓共管”。
“走在平坦宽敞的边境巡逻路上,不止改善了过去恶劣的路况,更让我们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丹东振江边境派出所一名巡逻民警在蜿蜒绵延的水泥巡逻路上说道。
该总站党委抢抓边境管控体系建设发展机遇,主动融入地方党委政府边海防建设工作全局,在地方预算普遍缩减背景下,推进新建监控站60个、监控探头1600余个、执勤房135个、巡逻路64.9公里,增补陆地边境拦阻设施87.7公里,辅警、护边员、民兵增配至600余人,专职护边力量实现每公里至少2人的历史性补强。
5月13日,丹东边境管理支队会同驻地部队,协调国家、东北地区、丹东多级民航管理部门,在边境地区划定45个坐标点,建立长38公里、纵深2公里无人机禁飞区域,开创性划设边境地区无人机禁飞区。
“随着经济社会秩序恢复,丹东作为旅游城市,边境地区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我们的执勤巡逻力度要继续增加,严防边境违法活动。”丹东大江口边境派出所勤务指挥室内,民警正在和解放军边防官兵针对当前边境地区管控形势展开分析。
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边境维稳形势,该总站及所属丹东边境管理支队与12个涉边部门、14个公安警种建立起合作机制。该总站积极推动《边境管控常态化等级响应工作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各部门联动打响边境管控整体战。
强边固防让“实战化”建设提质增效
雷达报警灯高频闪烁着,在报警声中,一艘渔船缓缓驶入前阳码头。坐在丹东前阳边境派出所勤务指挥室里的民警掌握了该船只非法越界捕捞的全部航迹。
为进一步提升预警能力,该总站着力发挥大队一级在实战化要求中的职能作用,推进“两室一点”警务改革,在5个边境管理大队组建情报研判室,建设视频巡查室,由30个派出所所长牵头成立情报点,为基层实战注入新动能。
同时,该总站按照“圈层巡防、网格管控”工作构想,从丹东界江、抵边前沿、边境辖区纵深梯次布警,形成外围巡航圈、环边封控圈、纵深查缉圈、警务网格“三圈一网”立体化防控格局,充分发挥协同策应、相互补位作用,治安、刑事和可防性案件同比分别下降6%、8%、20%。
“丹东30个边境派出所完善了相邻边境派出所、驻勤点区域互援制度,过去我们是散在边境线上的点,现在我们拉起手就是‘边境线’。”丹东马市边境派出所所长姜伟说。
自2019年起,该总站还建立了重大安保任务和冬防期支援丹东边境机制,近三年该总站增援警力1200余人次。此外,丹东边境管理支队与解放军各级驻丹边防部队建立起勤务通报、边境联巡等机制,形成集群效应。
数字信息让“科技化”建设释放效能
边海防线长、沟沟岔岔多、巡逻难度大,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成为破解边境管控工作难题的“灵丹妙药”。
该总站坚持以科技赋能前置预防关口,依托全省2550个边海防视频监控和北斗船只定位系统,通过自建55个雷达、54部红外热成像和30个高空鹰眼以及智能分析联动监控、地埋式震动报警系统和无人机反制系统等数字化设备,坚实构筑起“水上预警”“岸线预警”“纵深预警”三道防线。
“摄像头、雷达、报警系统等前端设备就像一个个‘触手’,能够实现预警作用,如今建成了合成作战中心,就等于为‘触手’链接上了‘中枢大脑’。”丹东边境管理支队指挥中心主任闫立国介绍说。
工作中,该总站、支队在两级指挥中心组建“情指行”合成作战中心,实现管控态势“一图展示”、警力分布“一键调度”。
“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隔江能喊话,握手走一天。”提及位于“两国两省两江”交汇处的丹东振江边境派出所辖区,这里水域众多、地形复杂,汽车难通行,沿江道绵延96公里的边境线上巡一次边需要4个多小时。
为此,该所创新推行了“警民 E 家”无线联防报警服务平台。该平台被安装在分散居住的村民家中,10户为一组,一个个挂在老百姓炕头的“白盒子”,就像信息时代的“烽火台”,当一户家庭按下按钮,其余9户人家、村委会干部及驻村民警、派出所接报警平台都会同步收到相应求助信息。
“自从边境派出所给咱安上这个‘电匣子’,夜里睡觉安生多啦,邻里之间也能互相帮上忙!”辖区村民老王说起这个电子装置,竖起大拇指。
江水潺潺,川流不息,五百年的风雨把虎山长城上厚重的青砖石擦得油亮,城墙上闪烁着目不暇接的游客身影,沿着边境线,无数的鹰眼探头和密密麻麻的地面感知系统,构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钢铁城墙,移民管理警察以不懈奋斗做画笔,正将边境体系建设现代化蓝图勾勒得愈加清晰。
(编辑:刘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