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讯(韩杨)作为一名从业十余年的预算员,我深知这份工作不仅考验专业能力,更需要一颗沉稳细致的心。预算不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对整个工程成本、进度与效益的全面把控。它要求从业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敏锐的判断力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去年公司安排我带一名新徒弟——刘伟杰。他初来时眼里有光、心中有梦,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憧憬走进了中交一航局木垒项目部。但面对复杂的图纸、繁多的定额条目和严格的计价规范,他也一度显得迷茫和不知所措。
我没有急于让他操作软件或独立作业,而是从最基础的手算开始,带着他识图、列项、套定额,一点一滴地打牢基本功。我常跟他说:“预算不是算数,而是理解整个工程的过程。”这句话贯穿了我对他培养的始终。我引导他思考每一项费用背后的意义,帮助他建立起“整体思维”,而不是机械地照搬照套。
为了让他更快融入实际工作,我还经常带他深入施工现场,结合具体工程讲解各项费用的来源与控制要点。比如,钢筋用量如何计算、混凝土损耗率如何控制、措施费该如何合理列支等。通过现场教学,他逐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新项目的初始阶段,我决定给他一个更大的挑战:独立完成一次完整的招标流程。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一次成长的关键节点。从招标文件的编制、清单核对到控制价审核,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起初,他在一些细节上频频出错,甚至对某些条款的理解还存在偏差。但我没有手把手教,而是适时点拨,引导他从错误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判断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他的变化:从最初的紧张不安到后来的从容应对;从依赖指导到主动思考;从简单执行任务到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今,他已经能够独当一面,胜任小型项目的预算编制任务,甚至在一些细节处理上比我还要严谨细致。无论是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还是对合同条款的把握,他都展现出了超出预期的能力。
看着他的成长,我由衷感到欣慰。作为师父,我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技术传授的责任,更有职业精神的传承。每一次耐心的讲解,每一次现场的引导,都是在为他铺就一条通往专业、成熟的职业之路。
这段师徒同行的经历,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我在教他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沟通与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年轻一代预算员的成长潜力和责任担当。
未来,我愿继续做那盏灯,照亮更多年轻员工的职业之路,让国企的“传帮带”精神代代相传,薪火不息。(王欢)
(编辑: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