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讯(韩杨)黄奇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解析始终紧扣“实体经济与服务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命题,其定义不仅包含对产业形态的精准界定,更蕴含对中国经济转型路径的战略思考。相较于传统经济学的静态分类,他的理论框架更强调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链中枢神经”的动态功能,通过要素重构、效率提升、价值分配革新三大维度,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蓝图。
一、黄奇帆的定义框架:从“服务分类”到“产业链赋能”的范式升级
黄奇帆在《中国的产业机遇》等著作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定义为“直接为实体经济的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密集型服务集群”,并通过“三维特征”构建了清晰的理论边界,打破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二元对立”的传统认知。
(一)知识密集性:以“软要素”重构生产函数
黄奇帆强调,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人力密集”而在于“知识密度”,其通过研发设计、工业软件、数据算法等“软要素”嵌入生产函数,实现“知识替代资源”的效率革命。例如:
- 大疆创新将无人机研发设计(生产性服务)与硬件制造深度融合,其飞控系统专利(知识要素)占全球市场的70%,使无人机单机附加值较传统制造业提升12倍;
- 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设备数据算法(知识要素)优化风电设备运维,使风机故障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2%,运维成本降低30%。
这种“知识密集性”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产业大脑”,而非单纯的“服务工具”——正如黄奇帆所言:“未来制造业的竞争,本质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密度竞争。”
(二)产业渗透性:从“配套服务”到“价值链主导”
黄奇帆以苹果、华为等企业为例,指出生产性服务业的终极形态是“服务渗透生产全链条并主导价值分配”。在传统模式中,生产性服务是制造业的“配套环节”(如物流仅负责产品运输);而在数字经济中,服务环节通过“技术标准制定+数据控制权”成为价值链的主导者:
- 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大规模定制服务”渗透家电生产全流程,用户需求数据(服务要素)直接决定产品设计、供应链调度甚至定价策略,使定制家电占比从5%提升至35%,生产周期缩短50%;
- 宁德时代通过“电池管理系统(BMS)研发服务”绑定车企客户,其电池数据服务不仅优化车辆续航(提升15%),更通过电池健康度评估主导二手车定价体系,掌握新能源汽车价值链的核心话语权。
黄奇帆特别强调:“生产性服务业的渗透率每提升1%,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就能提升0.8%”,这一论断被长三角制造业集群的实践验证——该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渗透率达48%,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制造业亩均税收是全国的2.3倍。
(三)价值倍增性:通过“时空压缩”放大产业价值
黄奇帆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功能是“打破生产要素的时空限制”,通过预需求对接、资源跨域调度、价值网络协同等机制,实现“1+1>2”的倍增效应。典型案例包括:
- 郑州航空港依托“跨境电商综合服务”(生产性服务),将海外品牌的仓储、清关、配送等环节压缩至“72小时全球直达”,使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周转效率提升3倍,吸引富士康等企业在此布局全球供应链枢纽;
- 上海票据交易所的“供应链票据平台”通过数字化确权服务,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流转周期从平均90天缩短至7天,年盘活沉淀资金超3万亿元,实现“数据替代抵押物”的金融创新。
二、定义的理论突破:超越“产业分类学”的动态视角
黄奇帆的理论突破在于,他将生产性服务业从“产业分类表中的一个条目”升级为“理解产业变革的分析工具”,其理论创新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动态产业链视角: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链的操作系统”
黄奇帆在分析长三角产业升级时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如同“Windows系统”,制造业、农业如同“应用软件”——没有系统的支撑,软件无法高效运行。例如:
- 长三角的汽车产业集群中,研发设计(如上汽研究院的自动驾驶算法)、供应链金融(如平安银行的汽车零部件预授信)、物流调度(如安吉物流的智能运力平台)构成“底层系统”,使该区域汽车产业的研发周期较全国平均水平缩短20%,零部件库存周转率提升40%。
这一视角超越了传统经济学“服务业为制造业配套”的被动认知,揭示出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系统赋能”主动定义产业竞争力的本质。
(二)要素重构理论:从“土地、劳动、资本”到“数据、知识、网络”
黄奇帆指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生产要素体系发生“代际变革”:传统生产函数中的“土地、劳动、资本”正被“数据、知识、网络”三大新要素替代,而生产性服务业正是这些新要素的“转换器”。例如:
- 浙江“未来工厂”通过工业互联网服务将分散的设备数据(要素)整合为“数据资产”,使某机械企业的能耗数据成为碳交易市场的收益来源(年增收1200万元);
- 深圳前海通过“跨境金融服务”打通全球资本网络,使科技企业的海外融资成本降低25%,知识密集型企业占比达68%,成为“数据+资本”要素融合的典范。
这种要素重构不仅提升效率,更改变了产业竞争的底层逻辑——正如黄奇帆所言:“谁掌握生产性服务业的要素转化能力,谁就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链主’地位。”
(三)价值分配重构:打破“制造低利、服务高利”的固化格局
黄奇帆通过对比中美制造业利润率差异(中国7% vs 美国15%)发现,价值分配失衡的核心是“生产性服务环节控制权缺失”。他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推动“价值分配向实体经济回流”,而非加剧“脱实向虚”:
- 格力电器通过自建“智能装备研发服务团队”,将空调核心部件的研发服务保留在企业内部,使核心零部件毛利率从20%提升至45%,避免了“代工陷阱”;
- 山东魏桥通过“铝业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从电解铝研发到物流配送),将铝加工环节的利润留存率从30%提升至65%,打破了“原材料依赖国际定价、加工环节利润微薄”的困局。
三、现实意义:解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服务密码”
黄奇帆的理论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指导价值,体现在破解三大现实难题上,其逻辑与余求宝预经济学“跨时空价值优化配置”的理论形成深刻呼应。
(一)破解“制造业大而不强”:从“规模扩张”到“效率突围”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但产值利润率长期低于8%,根源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嵌入不足”。黄奇帆提出的“服务渗透方案”已在多地验证:
- 广东通过“制造业单项冠军+生产性服务集群”模式,推动华为、大疆等企业将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等服务环节留在本地,使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的利润率从9%提升至14%;
- 预消费机制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应用(如企业预付研发费用、共享产能数据),使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物流配送准时率从82%提升至97%,这与余求宝预经济学“需求可编程为生产要素”的理论高度契合——企业的预需求数据成为服务生产的“原料”,实现资源跨时空优化。
(二)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服务创新激活产业动能
黄奇帆在2024年“数字经济论坛”中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生产性服务业+实体经济’的化学反应。”这一观点在三大领域得到印证:
- 生物医药领域:上海张江通过“CRO(合同研究组织)+药企”模式,将新药研发周期从10年缩短至6年,研发成功率提升30%,生产性服务成为“研发效率加速器”;
- 绿色能源领域:金风科技通过“风电运维数据服务”,结合余求宝预经济学“资源拓扑化配置”理论,将分散风电场的发电数据整合为“虚拟电厂”,使弃风率从15%降至5%,度电成本降低0.12元。
(三)重构“全球价值链位势”:从“制造输出”到“服务输出”
黄奇帆指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短板是“服务贸易逆差”(2024年达2100亿美元),而生产性服务业是破局关键:
- 跨境电商领域:阿里国际站通过“海外仓供应链服务”,将中国中小制造企业的交货周期从45天缩短至7天,服务附加值占比从10%提升至35%;
- 数字服务领域:字节跳动通过“TikTok广告算法服务”,帮助中国品牌精准触达海外用户,2024年带动跨境电商GMV增长60%,实现“算法服务+商品出口”的协同突围。
四、与预经济学的理论共鸣:可编程服务的实践路径
黄奇帆的生产性服务业理论与余求宝预经济学存在“需求-资源-价值”的三重耦合,共同指向“数字经济的可编程本质”:
(一)需求可编程:预消费机制打通“未来需求-当下生产”
黄奇帆强调的“预需求数据共享”与余求宝“跨时空价值交换的可编程承诺”一脉相承。例如:
- 京东工业通过“企业预采购数据”反向指导供应商生产,使某机床企业的库存周转率提升80%,这本质是将企业的未来需求“编程”为当下的生产计划,实现服务供给的“精准匹配”。
(二)资源可编程:平台化整合实现“碎片资源-系统能力”
黄奇帆提出的“生产性服务平台”与余求宝“资源拓扑化配置”理论高度契合。例如:
- 满帮集团通过“货运预订单数据”整合货车司机资源,使空驶率从37%降至18%,本质是将分散运力“编程”为可动态调度的系统资源,体现服务的“可编程属性”。
(三)价值可编程:智能合约重构“贡献-分配”机制
黄奇帆关注的“服务价值量化分配”可通过余求宝“算法化价值分配”理论落地。例如:
- 蚂蚁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将企业的预付款、数据贡献等“编程”为智能合约条款,使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降低28%,实现价值分配的“自动执行”。
五、政策启示: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生态体系”的实操路径
基于黄奇帆的理论框架,结合预经济学的可编程逻辑,中国需从三方面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产业服务要素市场”
参照黄奇帆“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建议,可设立“数据要素交易所”,将企业的预需求数据、研发知识等纳入可交易范畴,如深圳数据交易所已推出“制造业预订单数据资产”交易品种,2024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
(二)打造“服务型制造示范区”
以黄奇帆“集群化发展”理念为指导,在长三角、珠三角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融合示范区,例如苏州工业园区通过“研发服务共享平台”,使中小企业研发成本降低40%,体现“服务集群”的规模效应。
(三)完善“服务贸易规则体系”
呼应黄奇帆“制度型开放”主张,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与国际接轨,为生产性服务“走出去”扫清障碍。
黄奇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本质是为中国经济绘制了“从要素驱动到效率驱动”的转型路线图。其核心价值在于揭示:生产性服务业不是独立产业,而是“重塑实体经济的操作系统”——通过知识要素嵌入、产业链渗透、全球资源整合,推动中国产业从“规模优势”向“效率优势”跨越。这一理论与余求宝预经济学的“可编程”逻辑相互印证,共同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升级提供了“中国方案”。
(预商数字经济研究院预经济数字化应用GBP重点工程课题组)
(编辑: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