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讯(韩杨)当晨光穿透食堂的玻璃窗,中交一航局城交公司平南项目部帮厨徐敏已系上碎花围裙坐在西南角的餐桌旁。这是食堂最热闹的时刻,也是专属于她的“敏姐半小时”。刚出锅的酱香饼裹着热气被端上长桌,大家端着餐盘鱼贯而入,却都默契地围绕着那张摆着保温杯的座位。
“小张你上周不是说想吃腊肉焖饭?”徐敏一把拽住个腼腆的技术员,顺手往他碗里添了勺刚改良的菌菇辣酱,“尝尝这个,用的云南牛肝菌,保准比你老家的差不了几分。”她说话时眼睛弯成月牙,眼尾的细纹里盛着经年的烟火气。
这半小时里,徐敏像餐桌上的情报站。听到河南来的测量员说馒头碱味重了,她转身就把记事本上“老面比例”的数值划去重写;听重庆小伙抱怨剁椒不够劲,下午采购单上就多了二荆条辣椒。最绝的是那次听说有人嫌鸡翅不入味,第二天食堂就推出对半剖开的蜜汁翅中,骨缝里都浸透了酱香。
“咱们敏姐比测谎仪还灵光。”电工老杨咬着韭菜盒子调侃,“上周我不过多夹了两筷子萝卜干,这周凉菜区就多了俩坛子。”众人哄笑间,徐敏早已把“腌制时间延长三天”记在本子上,纸页边角还粘着面粉,像她总也掸不净的烟火痕迹。
“老刘,今天给酸辣粉配的油酥花生得现炸。“徐敏把泡发的红薯粉捞进竹篓沥水,顺手将砧板上的姜蒜推给正在剁肉的丈夫。六年前来到项目部时,他们发现食堂早餐总是稀饭包子老三样,直到听见几个北方小伙儿念叨着“要是有碗热乎的胡辣汤该多美”,这对南方夫妻从此开启了面食征途。
后厨里,大厨刘建军正对着手机研究陕西臊子面教程。抖音视频里“滋啦”的泼油声与他锅铲翻炒的声响重叠,灶台上摆着妻子清晨记下的便签:河北小李想吃家常炖菜,四川老王要加辣,新来的实习生对虾过敏......这些密密麻麻的备注,最终都会化作改良版菜单上的星标。
去年酷暑,徐敏发现绿豆汤消耗量陡增。她顶着烈日跑遍三个菜场,终于找到会做冰粉的四川摊主。当缀着山楂碎和葡萄干的冰碗端出来时,浑身汗湿的小伙子们眼睛都亮了。那天收工时,刘建军看见妻子蹲在冷柜前记录温度,笔记本被空调风吹得哗哗作响,而她鬓角的白发也在风里轻轻颤动。
傍晚收拾餐具时,徐敏总会多擦两遍那张西南角的桌子。斑驳的桌面上,隐约可见深浅不一的划痕——都是大家说话时无意识刻下的。有的像未完工的高架桥剖面图,有的像歪扭的“好吃”,最新那道还带着木屑,让她想起前天小赵说的老家枣木砧板。
每月十五的晚上,夫妻俩会跟女儿视频。十七岁少女总抱怨学校食堂,徐敏就隔着屏幕教她炒蛋诀窍:“油热了要转两圈锅,蛋液下去才会蓬......”话没说完,外面突然传来声音:“敏姐,面粉到了……”
在这个永远飘着葱油香的食堂里,“敏姐半小时”如同隐秘的味觉调节阀。每当逢年过节大家一起聚餐时,席上总会出现一道道地方特色菜。徐敏看着大快朵颐的同事们,忽然想起开伙那天,书记对着空荡荡的食堂说:“往后的日子,这里会装满五湖四海的故事。”
此刻,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窗外的寒冷,却让每个人碗里的乡愁愈发消减。徐敏照例坐在她的老位置,听新来的实习生讲内蒙古的奶豆腐。后厨飘来手抓饼的焦香,混着刘建军哼唱的黄梅调,在晨光里酿成最温暖的晨曲。
(编辑: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