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讯(韩杨)4月28日7时,一层轻薄的白雾浮在大渡河面。成昆铁路杨璇站外的码头边,响起船桨拍打水花的声响,船头,西昌工电段杨璇桥路维修工区工长宋艺仁一手扶着扛在肩上的设备,一手抓住船头的栏杆,用力一拽,跨上了摇摇晃晃的渡船。
成昆铁路进入峨边大渡河峡谷后,沿河流左岸逆行而上,杨璇桥路维修工区处于这段线路的褶皱深处,是每年防洪季的“咽喉要塞”,工区里7人除了守山护路34载的“活地图”班长陈洪印外,其余都是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他们承担着45公里铁路桥梁隧道、天沟仰坡的日常维护。
“工区的防洪任务重,来往交通更是不便,想要从最近的乡镇到工区,要么乘坐汽车走4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要么等待每天只有一趟的慢火车。”宋艺仁坐在船头,压低帽檐,紧了紧套在外层的救生衣,铁船缓缓划开晨雾。
望向两岸陡峭的山壁宋艺仁说:“暴雨时节,山上的公路时常遇到泥石流,慢火车也为了安全停运,坐船是通勤和前往作业地点最便捷的出行方式,这种新奇的上班体验,成昆线上也只有我们工区才有。”8时,抵达共和站后,他展开折放在挎包中的施工计划单,组织起当天的施工,他说:“今天我们的工作是在关键处所安装‘铁哨’智慧监测防灾系统,山体一有风吹草动就能及时通知我们出巡检查,代替我们24小时盯住现场。”对于“山里”的桥路工区,他们平时关心最多的是管内95座桥梁隧道是否安全,低洼地带的排水是否通畅,线路两侧的高大树木是否侵入铁路限界,这些直接关系列车运行安全的工作。
穿过漆黑狭长的老虎嘴隧道,一面近乎垂直的泥石流挡墙横贯眼前,这处是当天安装“铁哨”距离最远、环境最复杂的一处,安装“铁哨”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20斤重的电源箱需要在区间里来回搬动,宋艺仁抹了把额头的汗珠,手指在岩壁上反复摩挲:“这处挡墙表层有风化,要保证传感器动作准确、防止误报,就要避开风化层。”他仰着头指挥,电转的轰轰声混着山风,挡墙两侧的作业人员不断调试着钢绳张紧,达到最佳受力值后,一组传感器才算调试完成。
14时,分散在区间的四组设备全部通电激活,当天的作业顺利完成。他们乘上返回工区的渡船,午后太阳斜照,垂差200米的悬壁夹道相迎,草木苍翠倒映在墨绿河水中,船行峡谷间,纵有绝壁千寻悬落日的意境,也算是作业路上不可多得的美景,坐在船舱左舷的陈洪印指着远处横亘在老成昆线上的新成昆毛坪大渡河特大桥感慨道:“当年没有这些高科技,防洪全靠脚力和经验,现在铁路防洪技术越来越先进,安全更有保障。”
船靠岸后,连续作业后的饥饿感席卷而来,小站上没有外卖、没有商圈,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动手做饭也成了一种本领,“隐居”杨璇三年的宋艺仁,从技术新手成长为工区工长,也从厨艺小白练成“川菜大拿”,厨房里他拎起铁锅“哐当”翻炒起青椒肉丝,他自豪地说“刚来的时候只会简单的番茄炒蛋,现在心里少说有十几道菜谱,丰盛宴席也能轻松拿捏。”青椒肉丝、紫菜蛋汤……一道道“硬”菜陆续端上餐桌,再配上一些葱花点缀,便更具色香味,藏在山中的杨璇“私厨”就此开饭。
天色渐渐变暗,河风夹着火车的汽笛声掠过,工区屋檐两侧的照明灯也成了群山间唯一的光亮,这群乘船上下班的年轻人也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习惯了大山中的黑夜与星空,习惯了坚持作业标准不放松,也习惯了在无人知晓的地方成为守护铁路安全的“摆渡人”。(通讯员:周泽平、马志鹏)
(编辑: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