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交通讯(韩杨)于我而言,梅龙高铁不只是一条新闻里的交通线,它更像一条银色的针线,悄无声息地绣进了我生活的布帛,将远方与故土、新潮与旧韵紧密缝合。而梅州西站,这座粤东地区的门户,就是这幅织锦上最温情的坐标。
在梅龙高铁开通前,我从工作的深圳回梅州老家,是一趟需要鼓足勇气的旅程。近四小时的颠簸,是对乡愁和耐心的双重考验。如今,这两个小时的车程,成了一段可以从容翻阅的时光。窗外的风景从都市的玻璃幕墙,渐次变为青翠的丘陵与连绵的柚园,心也便跟着安静下来。
我的铁路风景,始于梅州西站那充满客家韵味的站房。每次步入,都像进入一个微缩的“世界客都”。这里最动人的声音,除了列车到发的广播,便是服务人员用客家话与普通话交替响起的亲切指引。“阿叔,去省城嘅车在二楼候车,我同你拈行李上去。”一句简单的乡音,瞬间熨平了长辈们面对现代化交通枢纽时的些许不安。我曾亲眼看见“客都”服务队的队员,半蹲着身子,耐心地向一位听力不便的阿婆解释车次信息,那身影,比任何宏伟的建筑都更能定义这座车站的温度。
站台上,总能遇见许多“行走的乡愁”。最常见到的,是那些准备返回广州、深圳的年轻人,他们鼓鼓的行囊里,塞满了家人硬塞进去的笋粄、盐焗鸡和当季的金柚。柚子的清香,常常不经意地从行李的缝隙中飘出,弥漫在车厢里,成了高铁线上独特的“嗅觉风景”。这香气背后,是高铁如何让梅州的“甜蜜事业”走得更远。我听一位柚农感慨:“以前柚子怕运,现在坐高铁,今天摘的柚子,明天就能摆在珠三角的茶几上,还带着山里的露水气哩。”
在这幅风景里,那些身着制服、步履不停的铁路工作人员,是我眼中流动的符号。他们仿佛无处不在:在安检口高效引导,在服务台俯身答疑,在重点旅客身边细心搀扶。他们的名字我不曾知晓,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
最让我动容的一个画面,就发生在今年国庆假期的客流高峰里。车站里人头攒动,一位带着两个年幼孩子的母亲,被好几件大行李困在原地,神情焦急。梅州西站的客都服务队队员们立刻像有了默契一般,他们迅速接过沉重的行李并柔声安抚着有些哭闹的孩子,还有人在前方引导,为他们开辟出一条温暖的通道,直至护送进车厢。那一刻,站外人声鼎沸,站内却因这专业而温柔的守护,显得秩序井然。我想,这就是节假日对于许多铁路人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假期,是为了守护更多人团圆的旅途。
高铁带来的,不仅是速度,更是一种生活与观念的变迁。周末,我常看到提着相机、兴致勃勃的“高铁游客团”,他们从大湾区而来,只为品味一碗地道的腌面,逛一逛中国客家博物馆。车站外,直达叶剑英纪念园等核心景区的公交专线总是坐得满满当当。这条钢铁巨龙,把遥远的红色旧址、温泉山庄和万亩柚园,都变成了大湾区居民的“周末目的地”,让“快旅慢游”成为现实。
夜幕降临,送走最后一列南下的列车,梅州西站渐渐安静。但我知道,明天清晨,工作人员们又会准时出现,站台会再次被奔赴四方的人们填满。这条飞驰的银线,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激活了一片红色热土的乡村振兴梦。
这就是我的铁路风景——它不只是速度和效率的冰冷数字,更是乡音缭绕的候车室、是车厢里飘散的柚香、是无数无名工作者穿梭不停的温暖身影。在这流动中国的壮阔画卷里,梅州西站用它独有的客家温情,告诉每一个过往的旅人: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林灿佳)
(编辑:王玉杰)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