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讯(韩杨 通讯员:彭泷阩)在新时代的春风里,一列名为“薪火辽宁号”的绿皮火车,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与时代的期许,从沈阳站鸣笛启程。这趟红色研学专列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穿行,更是一场精神寻根之旅。当车轮与铁轨碰撞出铿锵的节奏,人们听见的不仅是机械的轰鸣,更是一个民族对红色记忆的深情回响。
移动的课堂,流动的信仰。传统的红色教育多依托静态的场馆与教材,而“薪火辽宁号”创新性地将课堂搬上铁轨,让历史在行进中“活”起来。车厢内,“六地”主题挂画与英雄画像如历史长卷般展开,学员在列车穿行间聆听《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参与党史故事分享会,甚至通过VR技术“重返”抗战现场。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多维互动,从被动接受升华为情感共鸣,车厢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
文旅融合下的精神经济。“薪火辽宁号”的背后,是“旅游+铁路”模式的深层探索。国铁沈阳局与地方文旅部门合作,将铁路运力与辽宁红色资源整合,既激活了“溪田铁路”沿线的生态与历史地标,又通过“引客入辽”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本溪市借此契机,以“重走抗联路”品牌为核心,将红色遗址转化为研学资源,形成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双向奔赴。这种模式证明,红色文旅不仅是精神滋养的载体,更是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从历史中汲取振兴的力量。2025年恰逢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薪火辽宁号”的启程被赋予了更深的时代意义。辽宁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其红色基因是地域身份的象征,亦是振兴路上的精神支柱。专列学员中不乏青年企业家与民营企业员工,他们在抗联密营遗址前献花、在陈列馆中凝视文物,不仅是为了追溯过往,更是为了在历史的镜鉴中寻找突破困境的勇气。
铁路的使命超越运输。中国铁路历来是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从公益慢火车到务工专列,从扶贫专线到如今的红色研学列车,铁路始终以“人民性”为底色,延伸出服务民生的无限可能。“薪火辽宁号”的诞生,标志着铁路从“运人运货”向“运文化、运精神”的转型。它用铁轨串联起散落的红色地标,用速度与温度编织出一张精神传承的网络,让铁路成为流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车轮滚滚,薪火不熄。“薪火辽宁号”的鸣笛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召唤。当一列火车能够承载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当铁轨的延伸与文化的传承同频共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辽宁红色资源的活化,更是一种文明延续的范式。这趟列车驶向的不仅是本溪的山川,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原乡——在那里,过去与未来相遇,记忆与希望交织,共同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红色篇章。
(编辑: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