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讯(韩杨)28载“零事故”,动车安全的“保险丝”
“干活嘛,必须要有责任感!在随车机械师的岗位就得做好这个工作。”这句话,龚忠锐说得平淡,却几乎贯穿了他整个职业生涯。
今年47岁的龚忠锐,是广州动车段广州南动车乘务车间的一名动车组随车机械师,今年是他进入铁路工作的第28个年头。
1997年,龚忠锐刚从学校毕业,进入广深铁路公司车辆段做检车员。那时候他年轻,整天钻车底、爬车顶,靠着一股子拼劲了解了车辆的“脾气”。
2007年,作为铁道部选拔的第三批随车机械师,他被派到西南交通大学进修,随后进入号称广州东动车运用所,赶上了中国高铁刚起步的阶段。他从新时速X-2000摆式列车、DDJ1“大白鲨”到蓝剑、先锋号,这些“稀罕车”一辆辆摸过来、拆过来、修过来,靠的是双手、双眼,还有一股肯钻研的劲。
“那时候没啥可以参考的标准,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正是那段时间,标准化作业的观念深深刻进了他的脑子。
2007年8月,他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随车机械师生涯。随着车型从CRH1、CRH2到CRH6、CR400BF,一代代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任务越来越重,但他“按标准一步不落”的作业方式,从没变过。
每天上班,龚忠锐都比规定出乘务的时间早到至少半小时。吹酒精、看工具、巡车厢——这些重复了上千遍的流程,他仍耐心地逐条确认。即便是使用率极低的备品工具,他也要一一检查。他说:“早点到,准备得细,心里才踏实。”
他巡视车组时总是走得比别人慢——不是拖拉,而是细致。检查转向架时,别人扫一眼就走了,他要蹲下去仔细查看一番,听听裙板里压缩机声音,再看看缓冲装置有没有问题。他自己也说:“作业时不仅要按程序,更要用心。”
“现在很多人讲快节奏,可在我们这行,有些地方就不能快。一步快、省一道,就可能是隐患的开始。”龚忠锐说道。
在部分年轻人眼里,他的动作有时有点“磨叽”。一次重联作业中,有人等得不耐烦,忍不住嘀咕:“龚师傅太‘磨’了。”他没解释,仍旧对每一个工序认真完成。结果,他确实发现了几个细节问题——虽然当时不算故障,但提前发现就意味着提前消除风险。那位年轻人后来服气地说:“龚师傅不是慢,是稳,是用标准和细致去保证安全。”
他的严谨不只是对作业程序的执着,也体现在对规章制度的敬畏。有一次,一位新来的随车机械师问他:“你天天翻《作业指导书》看,都背熟了还看啊?”
他笑着说:“就是因为熟,所以才得拽住自己,越熟越容易跳步骤,容易错。”
从最早的X2000摆式列车,到和谐号、再到如今的复兴号,龚忠锐几乎经历了动车组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有人问他,干了二十多年不烦吗?他说:“烦啥?我是看着中国高铁一步步长起来的,很多型号的车我都亲手检查过,这是别人想都想不来的事。”
虽然经验丰富,但他从不把自己当“老资格”。在他看来,资历不是资本:“事故不认你是不是老职工,它只认你今天标准没标准。”
车队只要来新人,车间都会安排和龚忠锐搭班。他从不摆架子,在工作过程中一步步做给新职看,帮助新职了解作业流程和要点。他的作业习惯,是那些新机械师眼里最实在、最管用的“课”。
龚忠锐得过不少奖项,可从不张扬。他觉得,最值得说的,就是“工作28年来零违章、零事故”。
夏天三伏天,车厢外热浪滚滚,他钻进车底干活,从不叫苦;列车高速运行时,他在监控室紧盯屏幕,听声音、看数据、辨异响,神经一刻也不敢放松。他说:“干活不是图啥,就是别把事干砸了,别对不起自己这份职业。”
“多年如一日地按标准作业,不图名、不求快,把枯燥的事一丝不苟地干精、干好,干出了行业的高度。”提起龚忠锐,乘务车间党总支书记林涛竖起了大拇指。
在熟悉的轨道上,龚忠锐踏踏实实跑了二十多年。他查得细、干得实,像是一道被牢牢安在列车上的“保险丝”,看似不起眼,却时刻保护着列车运行安全。
通讯员:王旭
(编辑:韩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