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讯(韩天一 通讯员 孙佳昕)“看!是斑海豹!”辽宁徐大堡核电项目海工标段的导流堤上,项目总工张滨手指向海面。几只黑白相间的斑海豹在浪花间穿梭翻腾,这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为稀有而被称为“海上大熊猫”,它们的出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份答卷的最佳答案。
斑海豹是生活在渤海与黄海的“旗舰物种”,只有在绝佳的海洋生态环境中,才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徐大堡核电项目近辽东湾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北方重要的清洁能源生态基地。中交一航局五公司所负责的海工工程,既要筑起安全的核电屏障,更要呵护这片生机勃勃的海洋。
项目高度重视斑海豹保护工作,与环保监督部门共同成立了"斑海豹保护专项工作组"。在临海而建的指挥部会议室内,项目经理徐玉良郑重承诺:"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守护好这些海洋精灵。"工作组第一时间制定了《斑海豹保护专项实施方案》,这份厚厚的方案书中,详细列出了二十余项保护措施,从噪声控制到水质监测,从未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每个月初,工作组都会组织多部门联合巡查。队员们沿着防渗墙和导流堤仔细巡查,手持水质检测仪,每隔500米取样分析。巡查结束后,工作组都会召开现场总结会,将观测情况、水质监测数据等录入保护档案,为下一步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工作组还引入了第三方监测评估结构,用科学数据为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一航局五公司徐大堡核电项目海工标段需修建一条长达1400米的防渗墙,用于隔绝取水明渠和排水明渠的热交换。2023年防渗墙即将开工,然而,筑墙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考验——施工打设防渗墙会产生高达11万立方米的泥浆,废料泥浆含有重金属,若处置不当,极易污染海洋。既要筑墙,又要守海,摆在团队面前的是一道必须破解的“绿色难题”。
经过大量查阅资料,项目团队最终锁定了“循环处理”的思路,引进“泥浆分离机”。泥浆经过快速震动筛杂、离心脱水、精密过滤后,实现干湿分离,干料可运输,清水得以回收。然而,随着施工推进,废弃物渐渐让处理机吃不消,团队决定将泥浆弃置到20公里以外。因厂区道路硬化,运输过程中要确保不能泄漏,不能留下污染。
“找片空地,先将泥浆铺开。”徐玉良勘察后,在地势较高处开挖“田”字形沟槽,利用重力自然分离泥水。“我们先前的思路都是泥水分离,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往里加入泥沙形成固体,直接外运。”安全部任帅马上行动起来,最终找到碎石加工中产生的废石粉,将其掺入泥浆后,形成干爽的固体块料,不再渗水,顺利外运。“以废治废”,让问题迎刃而解。
除了泥浆难题,噪音也会困扰斑海豹。斑海豹在海洋中主要依靠听觉进行导航,对声纳等噪声及其敏感。施工中爆破作业产生的水下声振动,会干扰其觅食与迁徙行为。为此,团队严格采用低当量炸药进行“精细爆破”。施工时间也主动避开斑海豹的洄游与繁殖季节,爆破安排在9月至10月集中完成。
除了技术上的努力,项目部还联合业主开展“斑海豹的心事”主题宣传活动,用漫画讲述斑海豹“不愿失去家园”的故事,让工人和周边群众都成为自觉的守护者。还与当地学校开展“斑海豹保护科普进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海滩清理等实地环保活动。结合当地“敬海、护生”的海洋文化传统,提升社区保护意识。
如今,在这片碧蓝海域,防渗墙施工稳步推进,泥浆处置有条不紊,而不远处,斑海豹依旧悠然游弋。它们似乎在用轻快的身姿告诉人们:这里,依然是安心栖息的家园。
(编辑: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