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讯(韩天一 通讯员 :孙佳昕)随着最后一滴水被抽干,40余万立方米的汪洋从取水明渠被抽出重归大海。“太好了,我们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徐大堡核电项目海工标段一工程的建设者们站在空旷的明渠里欢呼。在他们身侧,一条1400余米长的防渗墙筑起“安全长城”。这条防渗墙,未来将发挥稳定冷却水温度、抵御地震和阻止取排水热交换的重要作用。
防渗墙寿命要求一百年“滴水不漏”,同时具备良好的变形能力以避免地基沉降产生裂缝或断裂,技术标准极高。“不同于翻车机房、地下水厂等常规的基坑防渗,因为承受两侧取排水渠的压力,防渗墙的性能要求低强度、大应变,需要用一种类似粘土的流动性混凝土才能满足性能要求。”项目经理徐玉良介绍道。
根据设计要求,防渗墙施工使用塑性混凝土,这种材料在较长距离会自行流动填充密实,凝固后又有极高防渗性。塑性混凝土()在国内使用极少,可供参考的配比经验很少。“光配合比指标就多达9项,不同参数还会互相制约。”第一步,项目团队就遇到了原料难题。
张滨和团队泡在试验室,一组组试验不同方案。第一组用钙基膨润土,结果砂浆静置10分钟后就容易沉淀。项目团队又购买来钠基膨润土,这会不再分崩离析,可抗压强度超标了近三分之一……第九组试验,更改膨润土添加比例;第十组试验,各项指标达标!经过1个月的攻坚,终于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
真正的考验出现在成墙施工。浇注的混凝土要穿过3层复杂地层,从顶部的回填石渣层,再到下部的淤泥层及中风化岩层,然后浇注在槽孔内。要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挖出孔槽,让团队头痛不已。“这就像在流沙里砌墙,要想保证成孔稳定难度很大”,张滨形容道。
现实与谋划相反,冲击钻施工时易带动导墙振动进而造成塌孔。“地基改不了,得想办法在导墙上做文章。”团队在原设计基础上对导墙刚度进行提升,降低振动影响,还增加黏土比重,提升了泥浆的固壁效果和悬浮能力,给槽壁穿上了一件坚实的“防护衣”。
第一次试挖却出现了大家不想看到的“意外”。“不行!泥浆流失太快!”张滨一声喊停。施工地段的上层是多年回填的石渣层,经过海水长期冲刷,内部颗粒松散,已是强漏失地层。这样的地质容易导致泥浆从槽孔中迅速渗漏,泥浆液位下降太快会让孔内外压力失衡,引发塌孔事故。
团队迅速调整方案,在槽孔外新建了一条长达300多米的导墙结构,导墙内部专门设计了1.3米宽的泥浆槽,提前注满泥浆。当槽孔内泥浆出现渗漏时,导墙内的泥浆就会源源不断地“顶上”,自动补充进槽孔,保持泥浆液面稳定,从而大大降低了塌孔风险。“这其实就是‘流量守恒’的原理。”张滨解释说,“我们增加了整个系统里泥浆的‘储备池’,当某处漏了,泥浆就能自动补上,液面下降速度就会变慢。”为了降低渗漏风险,项目团队还将成槽长度由4米调整为6米,减少了接头数量。外加强、内补充,终于形成了坚实的槽孔,让塑性混凝土顺利“端上桌”。
随后各工序的衔接如精密齿轮咬合般开展。因为成孔的窗口期有限,施工队24小时作业,5天完成成槽作业,同时立即组织清孔、验收及混凝土浇注,各环节衔接紧密有序——任何环节脱节,都会使塑性混凝土失去最佳浇注时机,所有工序前功尽弃。
历经5个多月的连轴转,防渗墙终于成了一道“铜墙铁壁”。经测定,明渠防渗墙墙体单宽渗流量远小于设计要求。完美的防渗效果,成为项目部在核电厂立足的金字招牌。
(编辑: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