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交通讯(韩杨)国庆、中秋“双节”假期越来越近,大家都在盘算着回家团圆、出门游玩的事情,然而在郑渝高铁的铁道线上,有一群人正趁着夜色,在近千度的高温下为钢轨“做手术”,用汗水守护着每一寸钢轨的安全。他们就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工电段线路维修技术中心的“高铁医生”。
郑渝高铁全线于2022年6月开通运营,全长1068公里,北起郑州,南至重庆,串联河南、湖北、重庆三省市,在国庆、中秋节期间,来往旅游、探亲的旅客数量将成倍数增加,大客流预示着铁路部门将增加列车运行频次,而“高铁医生”对钢轨的维护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9月26日深夜11点多,城市早已陷入沉睡,郑渝高铁梁平南站却亮起了点点灯光。一列由轨道车、收轨车、焊轨车组成的“钢铁战队”,从车站缓缓驶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钢轨换骨术”即将开始。“钢轨直接承载着列车的轮子,列车能否跑得平稳和钢轨息息相关,我们为了迎接‘双节’期间的大客流运输,提前使用先进装备对钢轨做好维护工作,确保旅客出行更加平稳安全。”施工负责人钟朝建介绍到。
抵达施工点后,施工人员迅速行动起来,松开钢轨扣件、锯断旧钢轨、将新钢轨精准落槽、仔细打磨除锈、把轨头对齐摆正……一道道工序像接力赛一样环环相扣,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每个人都专注地盯着手中的活儿,生怕出一点差错。
“咱们这次用的是闪光焊技术,通上强电流就能让钢轨端头熔化,相当于让钢轨‘自己长到一起’,又快又结实!”钟朝建一边盯着焊轨车操作,一边跟身边的同事解释。说话间,焊轨车已经精准停在指定位置,焊机慢慢下落、推凸刀找准位置、钳口紧紧夹住钢轨、电流瞬间接通……不过几分钟,焊接点的温度就飙到了近千度,火星子“噼里啪啦”溅出来,在黑夜里格外显眼,两根钢轨的端头也在高温中慢慢熔合,变成了一个整体。
焊缝刚完成,施工人员立刻上前清理焊渣,紧接着开始“正火”工序,相当于给焊缝做“热处理”,其工序要求温度控制在860℃到920℃之间,6分钟内即可完成。“跟老辈人锻铁一个道理,火候拿捏准了,焊缝才够坚固!”现场盯着焊接质量的赖勇,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说到。
等焊缝温度降到300℃以下,打磨人员推着近50公斤重的打磨机上场了。他们弯腰弓背,双手紧紧扶住机器,砂轮一接触轨面,发出“滋滋”的声响,火星又一次四溅开来。为了让轨面恢复平顺,他们使用打磨机对钢轨来来回回推磨二三十次,每一次都控制在毫米级的精度。不一会,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大家顾不上这些,依旧按照施工流程忙碌着。
直到焊缝温度自然冷却到40℃以下,探伤人员刘劲紧盯探伤仪器屏幕上的曲线,仔细地在焊缝处来回检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异常波动。“就像给钢轨做B超,利用超声波原理检测焊接的地方是不是严丝合缝”,刘劲一边操作一边解释到。经过进一步的检查确认,焊接质量完全符合标准,钢轨重获“新生”。
9月27日凌晨3点20分,施工队伍安全返回梁平南站,标志着本次“钢轨换骨术”圆满完成。
据了解,今年以来,重庆工电段已经用闪光焊技术完成了160多组钢轨焊接,更换了80多根钢轨。这些在深夜里默默坚守的“高铁医生”,为铁路的运输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让旅客在“双节”期间的出行之路更加平稳和安心。(吴坤)
(编辑:王玉杰)